與更加私人化的《洛奇》相比,貴爲西爾維斯特·史泰龍雙拳之一的《第一滴血》並沒有與其知名度相匹配的質量與影響力。

《第一滴血》中的反戰和反英雄,不僅沒有在續作中延續下去,甚至還走到了完全的反面。

變本加厲的血腥暴力無益於角色塑造,也無益於這一動作系列的質量提升。

01,與命運的鬥爭結束之後,終有解甲歸田的那一天

在經過了特效大片時代的混沌期之後,史泰龍分別在2006年和2008年試圖續寫停滯在1990年的時代傳奇。

如果不考慮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續集的話,《洛奇6》和《第一滴血4》恰好是對史泰龍職業生涯的階段性總結:與命運的鬥爭結束之後,終有解甲歸田的那一天。

隨着高口碑高票房的《奎迪》的出現,《第一滴血5》的出現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續寫這個幾乎完全演變成暴力電影的故事並不難,畢竟這一系列並沒有太多情節和角色上的延續性可言。

關鍵之處,應是蘭博這一角色本身能否提供更多的挖掘空間。可惜的是,應該死在第一部的約翰·蘭博,變成暴力和憤怒的化身之後,就再也沒有什麼層次可供探索了——《第一滴血5》也並沒有改變這一點。

02,而《第一滴血5》呢?

就電影本身而言,《第一滴血5》是無可否認的爛片:在荷爾蒙變成類固醇之後,沒有真正的故事和威脅,只有血漿和暴力的宣泄。

儘管約翰·蘭博並不像洛奇·巴爾博亞一樣,是史泰龍完全的反映和創造,但年過70的史泰龍想要爲這一角色留下像樣的遺產的心情依然是可以理解的:

就好像施瓦辛格,經典角色不少,但還是一再重啓終結者一樣。但就目前而言,蘭博最好的結局,應該是像金剛狼一樣大方便當,而不是死而不僵。

平心而論,《第一滴血5》的最大錯誤不在故事大綱上。畢竟《颶風營救》已經玩過三部曲,還把連姆·尼森捧成了一時的動作“新星”——慘淡而又落後的理念,纔是讓《第一滴血5》夢迴錄像廳時代的罪魁禍首。

都已經是9102年了,當年由呂克·貝松和郭達·斯坦森,借《非常人販》掀起的新派動作風潮,在多年的演化之後,終於在“約翰·威克的奇妙冒險”上達到了最高峯。

而《第一滴血5》呢?

欺我老無力的菜雞雜魚,從意識形態上的冷戰對象變成了家門口的老墨黑幫,但毫無美感的以一敵百,還是同樣的毫無美感和老氣橫秋。

單調乏味的好勇鬥狠,堪比《小鬼當家》的巷道陷阱,證明了學不會新招式的老狗,是不能有太大的話語權的。

03,嗜血成性的純粹暴力,只有在戰爭場景下才能說得通

整部電影中最寶貴的時刻,反而是在電影的前半小時裏,試圖通過爲約翰·蘭博賦予父親形象,來壓制“綠巨人”一樣的暴力傾向,軟化他的銀幕特徵以獲取觀衆的同理心。

但只要條件合適,電影的暴力橋段就迫不及待地迅速升級,絲毫不在乎故事轉折的合理性。

這也再一次證明了,約翰·蘭博這一形象,只適合生存在帝國主義情緒氾濫的土壤和時代裏。

嗜血成性的純粹暴力,只有在戰爭場景下才能說得通。

蘇聯戰爭狂人和越南反抗軍的確是紙片人,而蘭博也的確是美國製造的戰爭機器。

沒對錯的灰色地帶,硬要在道德感上分出個高下,就顯得荒謬絕倫了。

1982年的《第一滴血》裏,蘭博沒有殺死任何人;但自詹姆斯·卡梅隆編寫的續集開始,便將他人形殺器的一面徹底暴露出來。

蘭博想要回家,但無止境的血漿和暴力,讓他無法真正回家。蘭博不是“錯誤時間出現在錯誤地點”的麥克萊恩,他是有選擇的,只不過這一選擇在命運面前無異螳臂當車。

而書寫這一命運的,並不僅僅是破碎的美國夢和戰爭傷痕,還有不停剝削剩餘價值的製片公司。

04,流不盡的是史泰龍的最後一滴血

或許美利堅南部邊境的確應該建上一堵牆,這樣就會少一部多餘的,毫無進步的史泰龍電影了。

蘭博的銀幕形象自誕生之初就是個悲劇英雄,但直到現在才徹底成爲悲劇電影的悲劇註腳。

不知疲倦的資本,裹挾着不肯服老的好萊塢紅矮星,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屬於他們的時代裏,如西西弗斯一樣,徒勞地浪費數碼——如果可能的話——和膠片。

流不盡的是史泰龍的最後一滴血;而施瓦辛格的黑暗命運,也不見得會有多麼敞亮。

被懷舊情緒感染至骨髓的觀衆們,今天或許還願意買單和還電影票——畢竟抗拒變化,抗拒成長始終是逃避現實的雙生子

但魂鬥羅們的下一個明天,又會在哪裏呢?

文丨 Cydeny;作者簡介:旅美獨立影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