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5日開始,中印雙方在邊境地區"加勒萬河谷-班公錯"一線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月的軍事對峙。直到近日,根據央視網的最新報道,兩國將在邊境地區舉行軍方高級會談,這也讓中印邊境緩和迎來了曙光。不過,自"2017年洞朗對峙事件"以來,印度近年來在中印邊境地區不斷加大軍力部署,並且頻頻挑釁中國邊防部隊,種種跡象已經表明印度政府和軍方的動機和野心。面對印度陸軍上將、前參謀長韋德·普拉卡什·辛格等軍方高層十分激進的言論表態,很多媒體和網友不禁感慨:印度自信不會重蹈62年覆轍嗎?

根據新華網的報道,此次中印邊境對峙事件的導火索,源於印度邊防軍的一系列越境非法活動。自5月初開始,印度就派出大量邊防部隊,進入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西段、加勒萬河谷地區非法修建公路和橋樑。由於這些地區都屬於中國領土,中國邊防部隊在與對方持續溝通後無果,隨即引發了雙方邊防部隊的緊張對峙局面。按照法新社的報道,此後中印雙方都在該地區及附近增添了兵力。除了班公錯湖地區之外,包括典角、加勒萬河谷、鬥拉特別奧裏地等高海拔荒漠地區,中印雙方對峙的兵力高達上萬人。

在中印邊境對峙事件公佈之後,印度政府和軍方的態度一度非常強硬。其中,印度國家安全諮詢委員會成員,前陸軍參謀部副部長兼克什米爾軍團司令Gen(Retd)Subrata Saha就在印度權威新聞網站上發佈了文章,其題目就是《印度絕不能在拉達克地區與中國妥協》。印度陸軍上將、前參謀長韋德·普拉卡什·辛格在接受印度媒體《經濟時報》採訪時,更是一再強調: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甚至,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也公開表示,和1962年的印度相比,如今的印度軍隊足夠強大,將不會被輕易打敗。可以說,印度一方面拿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另一方面又有色厲內荏的味道,不得不一次次自我安慰,以展示出不懼一戰的決心。由此可見,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至今依然讓印度人記憶猶新。

回首1962年,中國邊防軍爲了捍衛領土和主權完整,面對印度軍隊的入侵,僅僅用了幾天時間,就在多線進攻中捷報頻傳。在向前突破200多公里,並且一度控制了克什米爾、阿克賽欽高原之後,我軍主動停止了攻勢,並在隨後與印度進行了停火談判。這場邊境反擊戰,直接導致印度尼赫魯政府下臺,也爲中印邊境地區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與安定。當然,對於印度政府和軍隊來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戰力,也成爲他們揮之不去的夢魘。

儘管說1962年的邊境戰爭慘敗,讓印度"東進"的囂張氣焰偃旗息鼓,但印度始終沒有放鬆對中國的警惕。根據美聯社的報道,僅僅是近10年來,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就持續加大軍力部署。除了長期駐紮中印邊境地區的印度陸軍精銳山地作戰師之外,印度空軍在中印邊境部署了4個蘇-30MKI戰鬥機中隊,去年從法國引進的"陣風"戰機以及從美國引進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也是優先部署在中印邊境。陸軍方面,印度軍隊的主力裝備T-90主戰坦克、超輕型榴彈炮都已經完全了密集部署。

誠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印度國防軍力早已今非昔比,但中國同樣也不是1962年的那個中國。僅僅在常規軍力對比方面,印度如果一意孤行,繼續擴大和激化矛盾,印度將不可避免地迎來中國軍隊的雷霆反擊。值得一提的是,截至6月3日,印度已經成爲全球第7個新冠病例超20萬的國家,國內經濟也陷入了困境之中。在這樣內憂不斷的前提下,

繼續大動兵戈顯然極不明智。而《印度時報》的最新消息,目前中印邊境的兩國軍隊都已經後撤1-2公里以避免直接接觸。而不出意外的話,隨着兩國軍方高層的對話談判開啓,中印邊境地區將再度恢復到和平穩定的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