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爲而無不爲”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爲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爲”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爲而無不爲”這句話的深刻涵義。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何爲無爲?“無爲”二字容易引人誤會,它不是指懶惰,不作爲,而是一種看似不作爲實則很有效的做事方式。它要求人們做事順應客觀規律,以“最不費力”的方式去作爲。知道“無爲”,便知道“無不爲”是何意了。“無不爲”是一種結果,一種狀態,一種局面。它是健康的,欣欣向榮的,普遍的。老子說的“道”,它遵循自然規律去作爲,像雨水一樣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滋潤萬物生長。這就是道的強大智慧。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1]。化而欲〔2〕作,吾將鎮〔3〕之以無名之樸〔4〕,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5〕

〔1〕自化:自我化育

〔2〕欲:妄念

〔3〕鎮:鎮住,鎮壓

〔4〕無名之樸:無名的質樸,即道

〔5〕自定,自我安定

通篇解釋很簡單,即道通常就是順應自然而無所不爲的,王侯若能持守住它,萬物將自我化育。當自由生長而出現貪慾時,我將用道來鎮壓它,那麼萬事萬物就可以消滅貪慾之心,沒有了貪慾,一派安靜,天下自然安定和順。

這就是老子的以道治天下思想,無爲而無不爲,可以說是無爲而治。人法道,道法天,天法地,地法自然。人要適應自然規律,不要逆天而行,王侯若守之並用道來化解慾念,那麼天下就會安定。

歷史上無爲而治的思想就是著名的黃老之術。黃老之術被應用在政治裏是有很多例子的。例如著名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文景二帝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府庫裏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

事實上,在我國曆史上黃老之術被用於治國的例子很多。通常被用來戰後休養。歷朝皇帝都有窮兵黷武的時候,後來的皇帝有見識的就會採用“無爲而治”的思想,緩解社會矛盾,發展農業和經濟。“無爲而無不爲”的思想理念有其科學性。

無爲即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爲,它有着春風化雨般的力量,能達到無不爲的境界,萬物和順,繁榮昌盛。

如果你也認同我的觀點,歡迎點贊加關注。

您的鼓勵是我源源不斷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