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30日,蘇聯與芬蘭之間爆發蘇芬冬季戰爭。這是一場大國與小國、強軍與弱旅之間實力懸殊的對抗。蘇聯經過十月革命後近20年的社 會主義建設,重工業迅速發展,軍事實力也大大增強。而芬蘭無論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是小國弱旅,總人口只有440餘萬,常備陸軍只有3.2萬,戰爭後芬蘭陸軍也僅擴充到12.7萬人。

在在交戰雙方人員懸殊、武器裝備差距明顯的情況下,芬蘭軍隊採用了全新的“全方位狙擊”特種戰法,戰術效果更加明顯。芬軍在綿延近千千米的戰線上,組建了多股由專業狙擊手、步槍手等蛆成的狙擊戰鬥分隊或戰鬥小組,憑藉熟悉本國地形地貌以及芬蘭人擅長滑雪的有利條件,腳蹬滑雪板,穿梭於冰雪密林中,對蘇軍發起全方位狙殺活動。

通常,我們將沙漠、雪地、嚴寒冬季、山地、沼澤和叢林地等環境下實施的狙擊行動,稱爲特殊環境下的狙擊。

芬蘭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國家之一,大地常年被積雪覆蓋、冬季積雪深達1米多,邊境一線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縱橫,在這種地理環境下展開的軍事行動比較特殊。芬蘭狙擊手正是利用這種特殊性,結合靈活的狙擊戰法,給強大的蘇軍以重創。

冰天雪地給倚杖重裝備和機械化裝備的部隊機動帶來極大不便,卻賦予一身輕裝且擅長滑雪的單兵大顯身手的機會。芬蘭招募的狙擊手,大都是獵人,這些人不需要經過狙擊戰術專業訓練,就能根據打獵經驗摸索出簡單實用的狙擊戰法。比如,他們充分認識到“雪地作戰,越野機動優勢是奪取戰鬥勝利的關鍵”,發明了“分散配置,運動狙擊戰法”。

向預定設伏區域進發時,狙擊手選擇沿冰雪覆蓋的森林地穿行,或者是積雪能覆蓋行蹤的路線。到達預定地域後,他們儘量選擇和佔據合理的狙擊陣地:一是與自然背景一致的稍低窪地勢或平坦地勢,並構築狙擊掩體,而不是像常規地形上那樣選擇高處爲狙擊陣地和掩體,因爲這樣很容易被發現;二是將狙擊陣地及掩體選擇在順風方向上:自己是順風作戰,敵人則處在逆風方向上,敵人還擊時不得不逆風瞄準射擊,這樣在短短几秒鐘內,敵人的眼睛就會溼潤模糊,槍鏡中的霧氣也會遮擋瞄準視線,從而打不準、瞄不上。芬蘭狙擊手發明的這種雪天“順風狙擊法”如今已被許多國家作爲一項狙擊原則來使用。

爲避免頭、面部的暴露和反光,芬蘭狙擊手同樣用普通白布製作成僞裝面罩和頭罩,還能有效防止狙擊手的頭、面部被凍傷。

在蘇芬冬季戰爭的戰場上,有一名叫西蒙海耶的芬蘭狙擊手,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裏,創造了狙殺542名敵人的世界最高紀錄,蘇軍士兵恐懼地稱他爲“白色死神”。獵戶出身的西 蒙海耶之所以狙擊成功率如此之高,得益於他自幼鍛煉出的狩獵狙擊技能、野戰生存技術,以及對於冰雪、山林等特殊地理環境的熟悉度,並將狙擊戰法與技法結合起來運用好。比如:在野外伏擊時,他用水將槍口附近的積雪凝固成冰,避免射擊時揚起飛雪,防止敵人發現自己的位置;伏擊待命時,他在口中含着一塊雪,避免呼出的氣團暴露自己;爲保證狙擊精度,海耶經常穿着厚厚的棉襖和大衣,以保持心跳和呼吸的平穩。可見,狙擊戰術與技術的結合就是智慧,運用的智慧勝敵一籌,生存的機率就更大。

戰法與技法相結合優秀的狙擊手之所以冷靜、果敢、彈無虛發,能殺敵於無形,是因爲他們將狙擊戰法與狙擊技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狙擊戰法通常包括狙擊戰術的運用、方法、手段,以及根據不同狙擊對象和作戰環境的靈活創新等。狙擊技法則主要是狙擊手的自身技能,尤其是在實戰環境下隱蔽、僞裝、觀 察、移動等。

蘇芬冬季戰爭中,芬蘭軍隊所實施的大面積狙擊作戰,是對傳統狙擊戰術方法運用的一次大膽創新,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戰果。據統計:二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5萬發子彈,而芬蘭一名狙擊手僅需1.3發彈。這一懸殊的數字,向人們展示了特殊環境下狙擊戰法運用的威力和效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