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古詩詞,做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子:“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爲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引牛津,相對忘貧。”

大家好,我是素娘

最近素娘在網上看見有的袍子稱褙子就是披風,披風就是被子,這個說法準不準確呢?素娘整理了一些資料,與各位姐妹討論下這個話題。

87版的電視劇《紅樓夢》中,褙子是府中主子丫鬟們喜穿的常服,可見褙子在宋朝是極爲流行的,宋代的審美觀念偏向素雅嫺靜,因此衣衫並不豔麗,多在褙子的領緣和袖口繡上花紋點綴,以色彩冷暖來突顯人體形態。

褙子始於隋朝,流行於宋明,有女款褙子也有男款褙子,女款褙子上多繡有暗紋或花紋,如鳥獸聞,吉祥紋,男款褙子基本不加點綴,十分樸素,有種說法是明制披風就是由宋制褙子演變而來的,因此,許多新入門的袍子會分不清宋制褙子和明制披風的區別。

其實二者之間還是很好區分的,首先可以看領緣長度,從以出土的文物上看,宋制褙子的領緣多爲通領,長至腳踝,腋下開衩大,開到腰部及以上。

其中有種特殊情況,不開衩的,款式有點像現在的長背心。

褙子的原意是指行走時挺直,脊背扶正身體,由於古時的婢妾,多站於主子身後,是以褙子一開始是婢妾的服飾,和別的漢服形制不同,褙子稍微有收腰的效果,南宋時,褙子深受各階層人的喜愛,紅色褙子搭配白色長裙,成了戲臺上的女角和女伎最追捧的着裝。

宋制褙子素雅清淡,紋樣簡約卻不失精緻,在宋朝時,褙子是僅次於大袖衫的禮服,外穿可搭配抹胸和裙衫,內穿外面可搭配大袖衫,是宋朝時期的常服、吉服和禮服。

現在有很多姐妹們爲了穿褙子方便出去,都會搭配一條改良宋褲,在古時褙子春夏秋冬四季皆可服之,那麼春夏時節穿褙子又該如何搭配?

第一種搭配:宋制褙子+百迭裙

紅色褙子與素色裏衣相襯,含蓄內斂又不失奢華,百迭裙上繡着纏枝梅竹,透着雅緻之美,領緣呈白色與紅色相織,繡在其上的花紋與裏衣交領上的花紋交相輝映。

第二種搭配:褙子+宋抹+一片式褶裙

這種宋制褙子的色彩設計跟上一種強調色彩對比不同,這是一種領近色搭配,領緣寬大,色彩灰綠,與褙子其他部分顏色相近,襯着桔紅色的一片式褶裙,美而不妖。

第三種搭配:宋制褙子+吊帶+四破三襉裙

藍灰色褙子全邊緣繡花,吊帶是棗紅色,藕粉色的四破三襉裙也十分飄逸,宋朝時女子的妝容雖不如唐代華麗,但是在服裝上別出心裁,獨樹一幟。

第四種搭配:宋制褙子+改良吊帶+宋袴雙層

素娘有話說

最後再來跟姐妹們討論下,宋制褙子和明制披風的區別,宋制褙子的特點,素娘在前面已經談過,明制披風和它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披風沒有通領。

明制披風的領緣都只到胸前,且不開大衩,意思是說披風腋下開衩不會開到腰部以上,而且披風多爲大袖,宋制褙子則多爲直袖或窄袖,穿在身上有修身的效果,看上去有些緊貼身材,而披風則更爲寬鬆,因爲它裏面可以塞更多的衣服。

宋制褙子前面的繫帶都不束緊,到明朝時更不繫,而明制披風則配有精緻的披風扣,在胸前將披風合攏。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找作者刪除)

——本文完

——關注素娘,瞭解漢服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