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商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海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尤其是祁县、太谷、平遥一带的晋中商人遍布全国各地以及蒙古、俄国等国。他们经商有方,蔚成气势,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探讨晋商与城市兴起之关系,成为城市民俗研究中颇有意义的课题。

乔家

在内蒙古的包头工商界和居民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是祁县商业大户乔家的一个生意字号,它的鼎盛时期几乎操纵着整个内蒙市场,在包头商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包头城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其实,晋中商业大户,不只是乔家,还有平遥李家、毛家,介休侯家、冀家,榆次王家、常家,祁县渠家等,都是晋中的富商巨贾。晋商不仅与包头,还与伊犁、热河以及武汉、重庆等城市的兴盛有着密切关系。

以“复盛公”为代表的晋商曾有曲折的发展过程。乔家“复盛公”的发迹地是内蒙的包头。乔家的始祖乔贵发,原是祁县乔家堡村的一个穷苦农民,早年双亲早亡寄居舅家,独立生活后,常常衣不遮体,食不饱腹,老大年龄还打着光棍。遇有村人盖房起屋,红白喜事,他都去帮忙,专干脏活累活,时常遭到亲友的白眼。乾隆初年,为生计所迫,只得背井离乡去口外谋生,同一秦姓伙友在当时包头的交通要地、蒙汉贸易的聚集点——西脑包(即今包头市东河区西郊)经商,先后两起两落,历经曲折。最初开设草料铺,经售豆腐、豆芽、烧饼、切面及杂货,生意刚有起色,后又一度亏本,几乎垮掉。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遇上好年景,他们从内地贩买黄豆大赚其财,始建“广盛公”,经营米、面、油、盐、杂粮、杂货,俗称“六陈行”,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积聚了资产。

其间因做买树梢的投机买卖,又欠债累累,濒临倒闭。赖有同业支持和平日信誉,三年之后又转亏为盈,重整旗鼓,复兴了基业。大约嘉庆初年,重新改组字号为“复盛公”。道光中,乔家又独资在包头增设了“复盛全”、“复盛西”,共19个门面,四五百名职工,相继开设了“复盛”号菜园,复盛协、复盛锦、复盛兴、复盛和油坊及钱铺、粮店。还进一步扩展到今日的呼和浩特市,开设“通顺店”皮毛百货业、“大德店”粮行、“德兴长”面铺等。嘉庆以来,乔家“复字号”生意凭借包头这块发行地日渐兴隆,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垄断了包头市场。包头商会会长职务一直由“复字号”掌柜们轮流担任。乔家陆续将其商业字号延伸到北京、天津、东北及长江流域各大商埠,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富商。

最早在新疆开展商业活动的也是祁县人。据说,在元明时期,祁县一个姓刘的人,忠厚老实,家境贫寒,连父母和妻子也说他没本事,为了生存发家,他远走外地,一连几年无音信。家人以为他死了。不料一年除夕之夜,他突然返回,说在新疆筛河发了财,从此家运有了转机,清康熙年间也有祁县商人在新疆做流动性买卖,到清乾隆年间,祁县商人张云中随军贸易进入伊犁,设古城 (奇台县)为前站,迪化 (今乌鲁木齐)为中心站,伊宁县为前站,以经营茶叶、绸缎为主,做起固定性买卖。在古城附近有个村庄名叫“小祁县”,全村300余户居民,1500多人,老祁县人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清同治清光绪年间,祁县商人在古城、迪化、伊宁县开设了固定的商庄、银号、运输等行业,从此祁县商业在新疆四面开花,日益兴旺。

明末清初,太谷北洸村曹家祖先曹三喜,也是显赫一时的山西富商之一。他远足热河的三座塔谋生,先是以磨豆腐为业,随即又经营酒业、典当业、杂货业,促进了该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人口迅速增多,后来在该地设置了朝阳县,所以当地也有“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的谚语。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到山西商人对城市发展作用之一斑。

金碧辉煌的安徽寿县报恩寺

寻古探今:扶余大金得胜陀颂碑

济南灵岩寺攻略 灵岩寺住宿、美食攻略

金山岭长城住宿攻略及相关介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