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有句名言,投资在投人。当年雷军投资,第一个原则就是非熟人不投。

因为再好的商业模式,若没有合适的人,一切都是浮云。战略制定了,干部才是决定因素。

那么,站在投资者角度,如何看待一个创业团队是否值得投资?答案是:首先看人。

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如何确保创业成功?答案是:先找到合适的人。

那么如何看人,找到合适的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确定。

问题一:创业团队的价值观相符吗?

这世上并非人人适合创业,大概可以分为3类人。

1、创业创造型。主要指喜欢创业或者喜欢挑战一类人,可以这么说,他们就是为创业而生。

尤记得身边某创业成功朋友曾经分享说,“从来没有考虑过去打工”。

即便当年首次创业失败,欠债数十万,被人追着差点跳楼,也没有放弃心中的执念。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逆袭。

2、无所谓型。主要包括技术型、自我型、管理型、服务型。

技术型:即只希望获得行业专家认可,全身心放在科研上。

自我型:即喜欢自己干一些事情,不希望被人管,也不希望管人。

管理型:即喜欢权力,对管人感兴趣。

服务型:即具有服务的心态,对所在岗位或者工作能够给别人带来价值感兴趣)。

这类人无所谓适合不适合,只要满足他们的内心的需求,无论是在创业企业还是在非创业企业,都是可以。

3、不适合创业。主要包括安全型和生活型。

前者,追求安全性,更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等稳定的单位。

比如东北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国企偏多,当地人多以进入国企为荣,其他单位即便收入再高,也未必感兴趣。

后者则更多追求生活的享受,没事喝喝茶,泡泡吧,至于工作,只是他们生活的点缀。

毋庸置疑,如果一个创业团队,由第一种人带领,那么成功几率极大。马云就属于此类人,用孙正义说法,马云眼睛会发光。

至于第三种肯定不适合,若一个团队出现这类人,那就要保持警惕了。

问题二:同级或者上下级的风格匹配吗?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对于每一个老师,总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

若不喜欢的班主任,要求你看两本书,你可能顶多只看一本;

若是喜欢的老师,要求你看两本,你可能会屁颠屁颠,不但把两本看完,甚至还会多看两本,美其名曰,这是某某老师说的。

那么,对于你不喜欢的这位老师要求,你不置可否,难道是该老师的水平有问题?

其实并非如此。毕竟,还是有喜欢该老师的同学,可能就爱屋及乌,就多看了两本。

这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老师的风格和你的风格不搭造成的。

创业中也是如此,不是每个人都是彼此投缘,这和能力无关。

以《亮剑》为例,赵刚来独立团之前的政委,都被李云龙一一找理由赶跑了,这不代表前任政委能力不行,而仅仅和李云龙风格不搭调而已。

又如《汉武大帝》中,若是长期习惯于卫青风格的将士们,换做霍去病来统领,估计许多人会被霍大将军骂死。

用汉武帝的说法,一将有一将的风格。

霍去病属于那种天马行空,喜欢无拘无束。所以他挑的将士,即便让旁人看起来,或有这有那的问题,但事实上,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对于霍去病来说,都是宝贝。

事实上,一个团队中,若彼此风格不匹配,那么将严重影响整个团队执行力。

还是以上学故事为例,虽然目标都是2本书,遇到喜欢的老师,可以读四本;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就可能只会读一本,两者之间的执行力相差四倍。

若是拥有一个一流的战略,三流的执行,那么宁可要一流的执行,三流的战略。

可见,团队组建之风格匹配很关键。

问题三:核心团队成员之间的性格互补吗?

前些年,一部《中国合伙人》大热,以新东方“三驾马车”为原型的三个故事主角:

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他们共同经历了早期创业、中期争吵及分离、共同再战的过程。

纵观影片,部分还原了新东方的创业历程,胡兄认为,王阳(王强)才是整个创始人团队最重要的人物。因为成东青、孟晓骏两个人能力都很强,性格可谓是针尖对麦芒,争吵不断。

而王阳(王强)则成为他们之间融合剂,确保整个创始人团队不会因此分崩离析。事实上,创始人各奔东西,往往不仅是股权问题,更是性格问题。比如西少爷分家,合伙人价值观不同成为其中导火线。

再比如华为,虽然股权问题一直遭人诟病,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可以说,若新东方没有没有王强,那么中关村估计会有两栋大楼:新东方、西东方。

问题四:所在的团队,具有管理潜力吗?

有人可能会说,别人都是大企业,管理经验丰富;我们是小企业,只有几杆枪,没法比。

其实不然,大企业和小企业并没有多大区别,都需要管理。非要说不一样,也就是人数区别而已。

假设你有个3个人的创业小团队,彼此都是业务高手,可能早期由于规模不大,没有啥好管理的,全靠自觉。

但随着依次拿到天使轮、A\B\C轮,你的人数将持续增加。

若三个创始人,在天使轮每个人带十个人,到了A轮,手下十个人每个人又可能再带十个人,就是113人。

因此,越到后面,规模越大,三个创始人就只能专心做管理,而没法在前面冲锋陷阵,跑业务了。

如果三个人创始人,都不具备管理大公司的能力或潜力,那么,拿到A轮之后,这个团队的人效将开始下降。

那么,看到创业企业这个数据,投资人还会再投吗?这就是传说中的A轮死。

企业的失败,往往不仅仅是因为风口过了,更可能是核心团队没有完成管理转型。

结语:创业就是九死一生!

创业有多难,你要过五关斩六将,闯过五指山。

第一关,招进来的,专业要过关;第二关,要适合创业;

第三关,要和他管理或者被管理的人的风格匹配;第四关,最好性格互补;

第五关,还要有管理能力。

现实中,一些创业型企业,有多少人轻轻松松成为合伙人?

不应该是这样的,合伙人寻找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创业不一定会因为只有你一个人就倒闭,但是肯定会因为你找错了人而快速死亡。

因此,找人不要看华丽的外表,还要看和整个团队的兼容性问题。

这对于创始人和投资者而言,都是重中之重!

胡兄,商业观察者。

说明:本文在深孵加速器创始人陈步衡总的分享下做的扩展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