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支付費用後,收到“確認開票”的提示,點進去按照指引即可完成發票開具,最後發票存入微信卡包或電子郵箱。整個過程自助完成。

這是區塊鏈電子發票,通過“支付——入賬——報銷”等環節的閉環,實現“支付即開票、開票即報銷”。

如果說,新基建的本質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那麼區塊鏈就是基礎設施的催化劑和新動力,其中,政務系統,也被視爲天然適宜“上鍊”的場景和領域。

可以想象,隨着更多新基建藍圖落地,我國稅務管理數字化必將加速推進,減少人爲干擾和壓縮彈性空間,數字化治理進程將大大加快。

當稅務遇上區塊鏈

在二十年前就從事大數據工作的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鄭浩劍,嘗試着給區塊鏈做了一個基礎定義:區塊鏈的本質就是一本賬。以前,這本賬由一人記錄,存在隨意篡改的可能;現在,這本賬由多人記錄,互相監督,杜絕隨意篡改,區塊鏈因爲其防篡改特性,提升了作惡成本,讓惡人選擇善良。

區塊鏈具有全流程完整追溯、信息不可篡改等特性,能有效還原當時場景,防止抵賴,打擊造假,爲解決社會信任問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這與發票內在邏輯、生成流程高度吻合,表面上看能夠有效規避假髮票,完善發票監管流程,根本上,還具有降低成本、簡化流程、保障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優勢。

對於消費者而言,結賬後通過微信功能即可自助申請開票,一鍵報銷,發票信息實時同步至企業和稅局,免去了排隊領票、貼票報銷等繁瑣流程之擾。

對於企業來說,區塊鏈電子發票按需使用,無需定期往返稅務局申領發票,大大降低了公司辦稅人員的工作負擔,提升了工作效率;省去發票硬件設備,也讓企業降低了額外的財務成本;此外,用戶自行申請開票,無需人工干預,企業人力投入明顯減少。

從手寫到機打,作爲稅務管理重要手段的發票,如今用上了區塊鏈,多方維護、密碼保護,迸發出巨大想象空間。

2018年8月10日,全球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在深圳市開出,騰訊區塊鏈爲底層技術提供方。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區塊鏈電子發票開票量已突破1800萬張,被廣泛應用於衣食住行,包括地鐵、出租車、地產、金融保險、零售商超、酒店餐飲、互聯網服務等上百個細分行業。

騰訊已將深圳區塊鏈電子發票的技術複製在雲南,支持雲南景區和昆明地鐵上線區塊鏈電子發票。

疫情下的區塊鏈

新冠肺炎疫情中,區塊鏈電子發票體現出了“非接觸”優勢。與紙質發票相比,區塊鏈電子發票由消費者在手機上自行開具,全程無接觸。企業無需前往辦稅大廳申請用票,在線不限量申領,不僅極大減少了聚集性感染可能,也提高了徵稅效率,降低了徵稅成本。

2月中旬,隨着疫情新增數據下降,全國各地迎來複工復產大潮,很多企業年前申請的發票已用光,復工急需申領新發票。

針對企業面臨的“發票荒”和“非接觸”服務需求,深圳市稅務局聯合騰訊區塊鏈克服復工後的各種不便,遠程辦公、遠程調試,陸續落地醫院、家電零售、房地產等新場景,讓更多企業在疫情期間用上區塊鏈電子發票,“非接觸”用票開票,保障企業和消費者的安全。

“全國首張家電零售區塊鏈電子發票”、“全國首張不動產銷售區塊鏈電子發票”陸續誕生,區塊鏈電子發票不斷髮揮其優勢,解決稅務服務中的諸多痛點。

近期在深圳上線的愛爾醫院、國美電器和恒大地產等新場景也揭示了一個現象,區塊鏈電子發票正在從開票率和發票面額相對較低的場景逐漸向高開票率、高面額的場景拓展,對區塊鏈底層技術支持提出了更高的穩定性要求。

也是在這段時間,從使用工具端入手,深圳市稅務局、騰訊區塊鏈和微信支付三方協作,開發上線了區塊鏈電子發票極速版。簡單講,這個極速版可以做到從企業工商註冊登記到開出發票,線上只需30分鐘,真正實現“開業即開票”。

免開發版本的上線,對於那些小微企業、小小微企業是個巨大的福利,企業不用專門請財務人員,也沒有成本,老闆自己就能搞定用票開票這些專業的事情。

根據國知專利預警公佈的全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騰訊公司區塊鏈相關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777件,在中國申請人中排名第一。

技術治稅

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對稅務部門實現技術治稅、稅收治理現代化意義重大。

“稅務部門需要通過加強稽查力度,去辨別發票真僞和虛假申報等情況。區塊鏈等相關技術的應用,有助於稅務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在保護中小企業的同時實現企業合法納稅。”鄭浩劍說。

實踐中,騰訊區塊鏈採用了雙層鏈結構,可避免因某一密碼破解導致全部數據外泄,部分核心數據進行分層隔離,諸如企業納稅數據等重要數據會得到充分保護。

鄭浩劍相信稅收管理+區塊鏈是會產生化學反應的。

2018年,歷經3個月的醞釀、籌備,深圳市稅務局向國家稅務總局報送了自己的區塊鏈電子發票方案。

2018年7月2日,國家稅務總局批覆深圳成爲全國首個試點區塊鏈電子發票的城市。

去年底,一場名爲“區塊鏈技術應用於稅收管理國際研討會”在杭州舉行。

“區塊鏈技術是提升稅收治理能力的新型技術手段,是助推實現稅收治理現代化的良好契機和重要抓手。”會上,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顧問王力表示。

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稅務局副局長李偉介紹,區塊鏈技術突破了傳統發票對客戶端、稅控器具的要求,不再對票量、票額進行限制,更有效避免了虛開發票、虛假髮票、一票多報、虛報虛抵的風險,讓發票迴歸商事活動憑證的本源。會後有媒體發文稱,深圳區塊鏈電子發票是區塊鏈稅務應用的“中國樣本”。

區塊鏈發生作用的關鍵在於數字資產,即大數據。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中心是本輪新基建佈局的七大核心領域之一。

以這次疫情爲例,在業內專家看來,區塊鏈電子發票作爲源數據,涉及面廣、及時性強、真實性高,其再次使用、交易等產生的二次數據可供多維度挖掘,比如商品計量單位、勞務名稱、上下游合同、個人信用記錄等等。如此,傳統的以票控稅模式被打破,繼而產生的是大數據分析框架。

從這方面來講,區塊鏈完全可以成爲稅務治理的重要資源、重要抓手,打通政府相關部門數據壁壘,共享信息,共同治理。

還是在深圳,去年底,深圳市稅務局、深圳市公安局、深圳海關、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聯合開發的“深圳四部門信息情報交換平臺”正式上線。

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信任、集體維護、不可篡改等特性,建立了查詢的數據列表,信息情報數據在“鏈上交互”,實現自動查詢、自動比對、自動處理,最大可能地確保數據安全可信。

“深圳四部門將以區塊鏈信息情報交換平臺上線爲契機,聯手防範和打擊各類涉稅違法犯罪活動。”深圳市稅務局局長張國鈞說。

商業選擇了技術

試水電子發票,可視爲區塊鏈技術在新基建領域的重要探索。

不過,助推稅務部門從“以票控稅”向“以技術控稅”轉變,區塊鏈技術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鄭浩劍看來,任何一種新技術的落地應用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方面,技術本身的成熟度很重要;另一方面,技術本身對商業模式的變革纔是關鍵。如果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技術的價值就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可以說“商業選擇了技術”。

歸根結底,區塊鏈並不是神,終究要爲產業服務。

只有我們都輕鬆稱之爲“發票”時,區塊鏈電子發票就算成功普及了。在鄭浩劍看來,當大家仍然習慣稱“區塊鏈電子發票”時,意味着它並未被普及。

顯然,區塊鏈電子發票的普及過程充滿挑戰。當前,電子發票還未能跨城市流通,與產業的切合尚淺,距離大規模商用還有一定的距離。

眼下,區塊鏈應用領域迎來了難得的“流量時代”。

相關業內專家解釋說,新基建具有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特點,投資新基建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創業投資或風險投資,因而按照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路徑和思路投資建設新基建更加適合。

具體來看,首先,5G網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建重點領域,本身是基於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革命產生的,雖然具有信息和數據的傳輸和存儲等功能,也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總體上其產業屬性更強,作爲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不突出。所以,新基建原則應以企業自主投資模式爲主。

這意味着,在新基建大潮中,區塊鏈技術將以區塊鏈頭部企業爲主要載體,爲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技術支持,擴大技術乘數效應,並在與實體經濟的不斷融合中釋放出巨大的動能。

從深圳的實踐來看,應用區塊鏈,不僅要確保核心數據的安全,還要保證核心鏈的相對穩定,更要確保實現不間斷的產業應用。所以區塊鏈在新基建的產業應用本身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強大的技術實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