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柏劍,是一名跑者,更是跑者之父。

近日,Aha視頻在微博中發佈了一期紀錄片,講述了身爲體育老師的柏劍不斷收養孩子,並通過練習跑步改變孩子們命運的故事,讓這位偉大的“父親”再度成爲網絡的焦點。

1973年出生的柏劍,目前是鞍山市華育學校的一名體育老師,從1996年開始,他開始陸續收養貧寒或父母離異無人照顧的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在體育的道路上走得遠一些。

柏劍作爲一個普通的體育老師,能力有限,收入水平和教育條件都無法給孩子們帶來更好的學習環境,很多孩子基礎教育缺失、甚至長期缺課狀態,拼文化課沒有優勢,只能在體育這個科目上去給孩子們找補,所以,他打算劍走偏鋒——跑馬拉松。

跑馬拉松固然很累,可是隻要跑得夠快,夠好,達到二級以上的運動員標準,就可以參加高考特招,念個好學校。跑,一分汗水一分收穫,達到二級以上運動員,就有參加高考特招的機會,考上大學,就能夠自立,是所有孩子潛在內心的信念。

孩子們來到柏劍創建的“夢想之家”之前是孤兒、混混、流浪少年,無論冬夏,夢想之家的孩子們四點半就得起來,他們都會進行十幾公里的長跑訓練,一些年齡小的孩子也不例外,需要跑一定距離。

他們只爲了一個目標:跑好馬拉松,爭取高考特招,改變命運。長跑、馬拉松這個項目,一般家庭好的不會讓孩子練,累且枯燥。但是對於“夢想之家”的孩子,跑,是低起點的現實下,出人頭地的唯一方式。

連車是這些孩子們獨特的訓練方式,繩子一端是勻速行駛的汽車,一頭是自己,艱苦又不容鬆懈,但是孩子們依然願意去連,爲了進步的更快。

小孩子跑不動,一頭拽着繩子,一頭系在前面的大孩子身上,他們還不能適應這種專屬的運動習慣,哭喊着跑不動,但也懵懂的漸漸懂得爲什麼跑。

進行十幾公里的晨跑,不僅僅是打體能基礎,更是磨去這些孩子身上更不該有的惰性、懈怠和脆弱。身後一些年紀大的哥哥會推着孩子,跑啊!

一雙普通的跑鞋的獎勵,可能是相當長的時間裏,最光輝難忘的時刻,這需要不停努力、進步,這個過程裏,從前內心灰暗的基調也會悄然轉折,有了色彩。

柏劍用跑步和讀書教孩子去化解心中的仇恨,不要抱怨,不要憤怒,他抱着一個樸素、簡單信念:苦難終會成爲一個人成長中的動力和源泉。

在24年間,柏劍收養了120個孩子,培養出了36名大學生,4個國際健將,50多個國家一級運動員。

日常中,他訓練的孩子不僅僅是學生,也是自己家裏的孩子。而來到這裏的孩子,曾經的身份是孤兒、單親孩子、未婚子、社會上的小混混,是社會最弱勢的羣體。

他們帶着命運烙刻在內心的灰暗,對曾經有着仇恨、消極,無助和迷茫。直到遇到“老爸”柏劍,他們的未來纔出現了轉機。

2002年大連國際馬拉松,柏劍所率領的女子接力隊一舉奪得冠軍,知名度的提升沒有給幸福之家帶來更多的收益,反而是更多的孩子被慕名送至這裏,有一位廣州的媽媽,甚至千里迢迢用三輪車把孩子送到東北的柏劍手上。

從2004年北京馬拉松比賽開始,他培養的孩子開始在國際大賽中嶄露頭角,特別是2005年大連國際馬拉松賽,他的隊員獲得女子馬拉松接力第一名,男子接力第五名。當年還有一位以最小年齡參賽的小隊員---6歲的李曦,在北京以2小時6分跑完半馬。

2008年柏劍當選了奧運火炬手,2009年中央電視臺給他做了個專題片,他的事蹟被更多的人知道。到2010年,體育總局的領導對他挺看好,建議他成立個俱樂部,一年給10來萬。他想做成第一個公益的馬拉松俱樂部,能承辦大型比賽,那時一下來了五六十個孩子。

過完年,那塊地被賣了,這屬於不可抗拒因素,也沒有補償。80多個孩子走了很多,剩下的也送不走了。有的聯繫上家長,他們又養不起孩子。最後除了自己的房他又租了三處地方,分散住。

在成立了馬拉松俱樂部後,他也帶領隊員四處參賽,由於隊員年齡都小,基本參加的都是半馬,2010年的丹東國際馬拉松,除了省隊的隊員獲得了第2名,他的孩子包攬了1-6名。2011北京馬拉松,他的弟子姜鴿獲得女子半馬第三名。

時至今日,經濟也是每天最頭疼的一件事。幾十張嘴,一日三餐,一袋米就光了,喫最便宜的土豆、菜市場的底貨,一個月仍要八九千塊錢,爲了養家,柏劍的信用卡反覆套現。

得益於兄弟姐們的幫襯,農村老家的支撐以及社會上的物質援助。大家庭被親近的人們共同維持着,又被他們時常所不理解着。欣慰的是,這些孩子在通過改變自己去報答“老爸”,跑步奪得的榮譽早已掛滿房子,最早一批的孩子已經能夠自立更生,成爲公務員、軍人,有了出息。

無法延續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二十多年來,柏劍無怨無悔,他用自己的雙手給那些孩子撐起了一片天,用自己的真善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柏劍的堅持,孩子們的堅持,都告訴我們,跑下去,天自然會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