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父母在陪伴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都曾有被孩子氣得肝疼,忍不住要大吼大叫的時刻,但是你可曾想過自己發脾氣的內在原因?你又可曾爲自己暴怒發飆而後悔?今天我們來一起聊聊如何成爲不發脾氣的父母。

當我們在發脾氣的時候,意味着我們在那一刻感覺到了憤怒,憤怒就是情緒的一種,除了憤怒之外,我們同時還會體驗到其他情緒,比如,失望、悲傷、沮喪、恐懼。那什麼是情緒,加入我們將生命比作地球,情緒就是我們在地球上能感知到的天氣,有時我們會經歷陽光燦爛,有時也許陰霾密佈,但是這都屬於我們的生命,也都在向我們傳達着信息。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代表着我們內在的狀態。

陳小春當初在上了《爸爸去哪兒》之後遭到全網吐槽,原因就是他在節目中各種發脾氣,Jasper整天戰戰兢兢。雖然小春在節目最後也慢慢變成了一位暖心老爸獲得網友們的稱讚,但是他的行爲也引起一輪父母養育子女的討論熱潮。

陳小春和Jasper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可能根本來不及想就會對孩子發脾氣,但是靜下來你想一想,孩子做的事犯的錯,真的值得父母發那麼大脾氣嗎?

其實有時候,我們發脾氣可能並不是針對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某種情緒在我們身體內積壓已久,剛好發生了某件事成爲情緒的導火索被引發而已。第二個原因是,作爲父母都會對孩子有期待,有些期待是我們自己想成爲某種類型的人,但是因爲我們已經成爲不了,所以會寄希望於孩子身上,希望他能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想,成爲我們曾經希望成爲的那個人。而一旦孩子達不到我們的期望,我們就會感到巨大的失望和焦慮,而這種情緒就會讓我們發脾氣。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效應叫做“踢貓效應“,就是媽媽因爲工作緣故不高興地罵了爸爸一頓,於是爸爸就拿兒子撒氣,兒子也不高興,只能踢家裏最小的貓一腳,貓也很生氣就咬了媽媽一口。這個效應告訴我們如果不能及時消除這種負面情緒,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陷入惡性循環。那如何控制自己,做一名不發脾氣的父母呢?

踢貓效應

作爲父母,如果想要培養一名高情商的孩子,首先自己得學會管理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而不被它控制。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很多個情緒按鈕,但是大多數父母並沒有意識到,當自己負面情緒上來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按下這些按鈕,導致家庭戰爭爆發,事後又非常後悔。

在這個信息繁雜生活節奏非常快的時代,我們需要常常清理心中的按鈕,當要發脾氣的時候,給自己一些緩衝的時間,識別情緒按鈕,問問自己爲什麼要發脾氣,這樣發脾氣值得嗎?

其次,父母要學會識別兒童的情緒,有時候孩子爲了達成自己的願望,會採用“哭鬧”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往往伴隨着“表演“的成分在裏面,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家長會覺得孩子非常不給自己面子。這時候,我們就要做一個“既溫柔又堅定”的父母,“溫柔”是不去按下情緒按鈕,保持理智讓孩子將情緒發泄出去;“堅定”是堅守我們的原則不動搖。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情況就會慢慢改善,父母發脾氣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

希望我們攜手在育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