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會的主體文化就是農耕文化,民以食爲天,而這個糧食就需要農耕來生產,所以農業生產,土地開墾是佔據非常重要地位的。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個土地的追逐史,哪裏有好的土地,哪裏的土地能種出更多的糧食,人口就往哪裏去,那塊地方的經濟自然就發展起來了(江浙一帶因爲肥沃的土地,從古至今都是全國的農業,經濟的中心)。並且我國農耕文化講究的是“男耕女織”,所以說土地對於國人來說是“命”(現在也是如此,國家對農業發展是極其的重視)。特別是現在的中國有14億人口,而耕地面積卻只有1.19億公頃(隔壁的印度耕地排行世界第一),爲了養活這14億人口,勤勞的中國人對土地的開墾是十分專注和重視的。我們從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中國和俄羅斯邊境處的農田分佈就能看得出來。下面我們就從三張圖來說明中國人的勤勞。

第一張圖的位置位於新疆塔城同哈薩克斯坦交界處。塔城這一帶是一個位於低矮的山谷,北部的山區是塔城地區主要的水源,哈方一側也是相同的環境,甚至在其南部地區還有大型湖泊的分佈。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中方一側的山谷中佈滿了密密麻麻的農田,而且一直延伸到邊境線附近,而哈方一側卻是一片荒地,我們不用標註,都可以通過農田和荒地的界限區分出哪邊是中國。

第二張圖是伊犁河谷地區。這是一個V字型的山谷,大西洋的水汽在這裏碰上了天山山脈,形成降水,使得這一地區水資源豐富,十分適合耕種。圖上彎彎曲曲的河流就是著名的伊犁河(很像我們東部地區的河流)。但是在哈方一側也是基本都是荒地,而我國境內的伊犁河谷的土地利用率很高。這也證明了中國人的勤勞。希望有一天新疆能獲得更多的水,這樣造就更多的耕地。

第三張圖是東北黑龍江兩岸的場景。黑龍江是中國和俄羅斯在東北地區的界河。從圖上看,黑龍江我方一側的土地很明顯是被開墾和種植了農作物(畢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壤肥沃),而俄方一側在沿江地區也零零星星開墾了部分土地,但是大部分肥沃的黑土地還是覆蓋在千萬年的荒草和森林之下。並且俄方開墾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是由中國人在種植。

國人對土地確實是愛得深沉。希望我們的祖國在不斷的奮鬥和勞動之下,變得越來越好,變得越來越強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