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小年,離過年又近了。

不論身在何處,離家多遠,那根看不見摸不着的親情絲線,總會因爲年的到來,將你和故鄉、和親人緊密連接在一起。

對遊子來說,家,是自己出生的地方,那裏有嘮叨卻無微不至的父母,那裏有看着我們長大的叔伯阿姨們……

回家過年是一場人情的儀式,有人說親情是一場緣分,我們無法選擇彼此,卻可以選擇愛彼此的方式。當回家的鐘聲敲響,也許你心中還存着一絲近鄉情怯的心情。可我相信,只要心存人情味,你定能過上一個美滿的年。

回家,就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對很多人來說,回家並不是一件“輕裝上路”的事。他們總擔心帶給父母的禮物不夠貴重,攢下的紅包錢不夠多,更不敢兩手空空回家。

遙想兒時的春節,所有人都喜氣洋洋滿懷期待,一頓香噴噴的飯菜、一夜歡暢的談話,足以令我們感恩團聚。如今,過年卻不知爲何開始變得物質,禮物變成了衡量“孝心”、衡量“有沒有出息”的工具。

但其實,真正的親情並不能單純用物質去衡量和維繫。對父母來說,比起對着一屋子禮物,孩子卻還因爲工作繁忙不停地打電話、或是低頭看手機,他們更希望孩子能夠坐下來,和爸媽好好聊會兒天。

《常回家看看》裏唱的:老人不圖兒女爲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總操心就圖個平平安安。只有心心相印的陪伴和關懷,我們纔是真正“回了家”,我們的心纔是真正到了場,對父母來說,這比什麼禮物都貴重。

這樣的人情,最溫暖,這樣的年,最幸福,人情味,纔是真年味。

當我們的生活變得日益多元,但是回家過年,那些沉甸甸的情感並未消失,它以嶄新的形式重新呈現,給每一個遊子以歸屬感和力量。

小年到了,在外的遊子,你們都平安到家了嗎?

年少時,我們總以爲父母無堅不摧,卻忽略了曾經保護我們的英雄,也會累、會生病。

就像村上春樹說的:“我一直以爲,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儘管我們拼命期盼着成長的速度,可以趕上他們老去的速度,但現實卻總讓人無力:我們能夠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有時候看着一些年輕人和他的父母吵架,就遙想到當年的自己是不是也有過這麼無知的舉動。每一次都想上去勸一勸年輕人,想告訴他我這個中年人的感受,可每每都張不開嘴,試問,哪個青少年不是這麼過來的?但願這些年輕人的成長可以快些,少讓他們的爹孃生幾頓氣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