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媒體聚焦婚戀平臺:違規失信亂象叢生,“殺豬盤”致人財兩空)

6月16日消息,打着“尋找真愛”的幌子,僞裝身份,結交女性,再一步步誘騙女性陷入博彩投資等陷阱,得手後拉黑失聯……

近日,涉珍愛網多起“殺豬盤”騙局,讓被騙情騙財的女性走上維權之路,也引發公衆對珍愛網審覈缺位的質疑。

所謂“殺豬盤”,主要是指通過婚戀平臺、社交軟件等方式尋找潛在受害者,通過聊天發展感情取得信任,然後將受害者引入博彩、理財等詐騙平臺進行充值,騙取受害者錢財的騙局。

實際上,珍愛網“殺豬盤”只是婚戀騙局的冰山一角。《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發現,婚戀騙局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受騙者以女性居多。

受訪專家建議,有婚戀需求的消費者須增強法律意識,提高甄別能力;婚戀網站和交友平臺須強化監管,確保客戶信息真實、可靠、安全,淨化網絡交友環境,同時與相關部門加強信息認證,從源頭遏制婚戀網站違規失信亂象,爲“有情人”架設“鵲橋”。

婚戀騙局屢見不鮮,受騙者中女性居多

前不久,武漢警方公佈了一起採取“殺豬盤”方式實施的詐騙案。

今年3月的某日上午,小芳正在玩陌陌,一個自稱“相逢一笑”的男子主動申請加好友。對方自稱姓黃,36歲,做裝修生意,有房有車,經常出國。小芳心裏一動,互加QQ,聊得很投機,很快在網上確立了情侶關係。之後,小芳一步步進入黃某圈套,開始玩博彩。嚐到甜頭後,小芳對黃某深信不疑,找父母和朋友借了36萬元,往黃某提供的網址中充值。然而,在小芳賺了不少錢,準備提現時,她被平臺拒絕了。小芳趕緊與黃某聯繫,不料對方已經銷聲匿跡,網址登錄異常。小芳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早在2018年4月20日,濟南市中區反詐騙中心、七賢派出所就接警了一起電信網絡詐騙案件。

報警人張女士稱,2018年4月13日上午,她在家玩手機時通過交友網站認識了一名叫“心在等待”的網友。該人自稱是濟南本地人,在深圳某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經過交流,兩人未見面就確立了戀愛關係。5天后,這名網友將自己在新葡京網站的賬號以及密碼告訴了張女士,讓其幫助在此平臺進行“重慶時時彩”投注的操作。後來,張女士共計賺了10萬元。在取得張女士信任後,對方讓張女士在新葡京網站註冊賬號進行“重慶時時彩”的投注操作。張女士先後向註冊賬戶充值3次進行投注,3天內先後匯款8次,在賬戶提現時發現被騙,遂報案。

據記者瞭解,上述案例只是婚戀騙局的冰山一角。

來自陝西省的王麗(化名)今年32歲,經常被家裏催婚。她曾於2016年註冊了婚戀網站的賬號,遇到了讓她痛苦至今的男子。

“他叫劉軍(化名),和別人不一樣,他不和我提錢,很照顧我,和他聊天時我感覺很自然。”王麗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或許正因爲如此,再加上劉軍的瘋狂追求,她對劉軍產生了信任,最終答應了他的求婚。

但王麗沒有想到,在他們準備婚房時,劉軍的妻子找到了她。原來,劉軍已有家庭,還有一個正在上初中的孩子。

“可我根本不知道他是一位已婚人士,婚戀網站的資料顯示他是單身未婚,劉軍也曾堅稱沒結過婚。”王麗對於劉軍的欺騙和網站上的虛假信息痛苦不已。後來,劉軍徹底消失了。

正在某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的李紅(化名)也遇到過婚戀騙局。

2019年12月,李紅在社交App探探上遇到一個頭像比較帥氣的男子,是她喜歡的類型。當對方詢問是否可加微信好友時,李紅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一天後,李紅髮現,對方的頭像照片可能不是他本人的。當她說出自己的疑惑後,對方回覆稱是別人用了他的照片。兩個多月後,該男子向李紅表白,李紅同意了。今年4月,該男子稱自己的手機丟了,沒錢買手機,向李紅借3000元買手機,並承諾一定會還給李紅,而在李紅借給他錢的第二天,他就把李紅拉黑了。

“3000元對一個學生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是我近3個月的生活費。錢被騙了之後,我也不敢告訴父母。”李紅說,從那時起,她就不敢相信別人了。

免責條款轉嫁風險,疏於管理真實存疑

談及婚戀騙局頻發的原因,湖北瀛楚(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顯顯說,一些人因輕信虛假信息,輕則被騙財,重則被騙色,更有甚者還因此搭上了性命。這些騙局頻繁發生有幾點原因:首先,隨着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交際面窄、經濟壓力大、缺乏可信有效的聯誼交友渠道,使得大量的單身男女具有“脫單”需求。

“其次,婚戀網站或交友平臺疏於管理,導致虛假會員信息氾濫,使詐騙分子有機可乘;最後,我國現階段關於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缺乏針對網絡徵婚詐騙的相關條款,比如註冊會員維權的法律依據、婚戀網站或交友平臺的責任承擔與賠償方式等,這導致用戶在遭遇網絡婚戀詐騙後,難有適用的法律予以維權,導致婚戀網站更加有恃無恐。”張顯顯說。

在北京市京鼎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星水看來,婚戀網站和交友平臺的內容幾乎都是“免責條款”,將風險責任轉移給消費者,所以消費者一旦遇到婚戀騙局,往往維權困難。但正因爲婚戀網站或交友平臺上很多用戶的信息不完整和不真實,導致其他用戶遇到詐騙時無法提供犯罪分子的信息,維權步履艱難,也無法向相關平臺追責。

據張星水瞭解,許多婚戀網站和交友平臺疏於管理,以盈利爲目的,更有甚者,很多平臺爲了留住用戶甚至以虛假信息吸引消費者,照片是假的,個人信息也是假的,從而導致虛假會員信息氾濫,讓詐騙分子有可乘之機。“雖然現在許多婚戀交友平臺的註冊用戶都提供了身份認證信息,但是在某些網站上,用戶使用模糊和虛假信息依舊存在,有些甚至就是平臺內部自己操作提供虛假信息以吸引、欺騙消費者。”

平臺整肅刻不容緩,源頭遏制違規失信

張星水說:“整肅婚戀交友平臺、嚴格推動實名認證和實名註冊制已經刻不容緩。對於實名上網和網絡運營者的註冊身份信息審覈義務,法律對此有明確要求。”

根據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違反本法相關規定,未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或者對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用戶提供相關服務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並可以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這一法律武器具有很強的強制力、震懾力,監管部門用好這一法律武器,就能倒逼婚戀網站增強自律意識,恪守嚴格審覈的法律底線。”張星水說。

在張顯顯看來,婚戀網站對於用戶註冊所填寫的信息負有審查義務。婚戀交友平臺與用戶之間屬於居間合同關係,如果受害者由於相信婚戀網站中存在的虛假信息或者誤導信息,並且與該網站的用戶交往,遭遇騙婚或者遭受財產或人身損害時,應首先向侵權人索賠。

“如果索賠未果,婚戀網站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履行居間合同裏的居間人的義務,受害者也可以起訴婚戀交友平臺。”張顯顯說。

張顯顯認爲,婚戀交友網站應加強對註冊用戶的信息覈查力度,利用大數據、平臺擔保等多種輔助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違規失信行爲發生的概率。可以考慮引入類似蘋果ID賬號認證的雙重認證機制,未來與微信、支付寶等其他互聯網平臺共享用戶數據資源。對於當前婚姻狀況、收入等一些無法覈實的信息,婚戀網站應該在顯著位置進行告知,不能簡單地通過“風險提示”來規避自身義務。

在張星水看來,婚戀平臺一方面要強化監管,堅決查處嚴重違規失信行爲,淨化網絡交友環境、促進整個婚戀網站行業進步;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自身“軟件”“硬件”投入,強化管理,加強網絡誠信經營的制度建設,在保護客戶隱私、做好安全防範的前提下,推行會員信息實名制,線上交流和線下監管齊頭並進,確保客戶信息的真實、可靠與安全,從源頭遏制婚戀網站違規失信亂象,爲“有情人”架設“鵲橋”,促進婚戀網站健康有序、良性發展。

網絡紅娘不宜偏信,遇到侵害及時報警

那麼,對於有婚戀需求的消費者來說,該如何預防遭遇婚戀交友騙局?

張星水對此建議道:有婚戀需求的消費者應該增強法律意識,提高甄別能力,小心謹慎、理性消費。不能盲目相信網絡上的“紅娘”,一切以“繳納費用”爲前提的行爲都應該特別小心。提高防範意識,不要輕易泄露個人信息,包括工作地點與家庭住址。不要急於見面,在線上多花時間向對方提出問題,保留好證據,注意信息是否前後矛盾。

張顯顯也提到,一定要選擇行業內商業信譽較好、用戶門檻較高的網站進行註冊。在婚戀交友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遇到大額消費時應冷靜覈對,向婚戀網絡平臺覈查信息,切勿在雙方未見面的情況下進行錢財支出。與婚戀對象見面時,應選擇公共場所,並邀請家人、朋友陪同,遇到不法侵害時,應及時報警尋求幫助。

此外,張顯顯說:“僅靠平臺一己之力完全杜絕婚戀詐騙還不太現實,解決婚戀網站詐騙問題需要多平臺、跨行業共同努力。婚戀網站應與相關部門聯合加強信息認證,比如民政部門和婚姻登記機關可將公民的婚姻信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之內向網站提供。民政部可以聯合相關單位共同搭建全國統一的婚戀登記信息查詢平臺,保證婚戀網站和婚介服務機構能有效甄別客戶婚姻狀況等信息。”

相關推薦
  • 女性注意!你遇到的“暖男”“白馬王子”有了“新型殺豬刀”
  • 2020新女性避防“殺豬盤”指南
  • 江門:今年以來“殺豬盤”詐騙案發案100多宗,受騙者83.5%爲女性
紀珂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紀珂_b649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