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過去爲雄鹿隊工作時,還是現在從事寫作工作,人們經常會問我“在比賽前/中/後,你會關注哪些數據?”這樣的問題。(SethPartnow前雄鹿分析部門主管、數據專家)

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些我的經驗。不過接下來的敘述肯定無法做到細緻入微,估計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個人輕輕鬆鬆把我的內容擴展成幾十頁,這僅僅是一個簡述,對我偏愛的、時常會關注的點的稍作解釋。

關注點:回合進行的快慢

在討論那些可公開獲取或者說可以計算獲得的數據之前,我想簡單的介紹一件事,它可能不會在數據中直觀的體現出來,但它可以在比賽過程中被觀察到。我無法用數據證明它的重要意義,但相信我,它很重要。

“節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指標。簡單來說就是每48分鐘的回合數,雖然這可以反映出一支球隊的比賽速度,但實際上有很多因素會對此產生影響。首先,得到進攻籃板會延長一回合進攻時間。其次,節奏可以是防守屬性,也可以是進攻屬性,因爲更好的防守往往會迫使對手的回合時間延長。最後,在一場比賽中,兩隊的回合佔有數基本上是一樣的(在每節比賽最後,兩隊之間會有一個額外的回合控球權),所以很難確定哪支球隊想要打得更快。

有一個簡單的好方法:在一個球隊的進攻回合,球隊進入“進攻”狀態的速度有多快。在追蹤數據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球何時被帶過半場或越過弧線裏面的分位標記線。特別是球從界外發出的時候,你只要在籃球經過上述幾個位置時看一眼計時器,就能很好地瞭解哪支球隊想要打得更快。

現在,我從分析公共數據得到的東西里面挑選一些我最喜歡的指標。

賽前:輪換模式

風格決定戰鬥力,陣容決定比賽。通常情況下,一場特定的比賽會由許多關鍵的環節來決定。那就是一個隊的優勢能不能正好針對到對手的劣勢。當一個空間型內線面對一個腳步緩慢、固守籃下的防守人時,他總是能得到很大的空間。而控球能力有限的第二陣容在面對防守型的後場組合時常常會喫癟。

要學會識別這些機會和陷阱,首先就需要去了解一支球隊的陣容和常規輪換模式。出於許多原因考慮,例如保證球員的舒適度或者是減少教練在比賽中需要做的決定數量等,許多球隊或多或少地會爲球員預先安排好輪換時間點。

根據對手來提前制定計劃,對於球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些信息對於觀衆來說也是非常有用的。例如,上個賽季猛龍隊傾向於讓倫納德在第一節還剩三分鐘時下場休息,直到第二節剩下的六到七分鐘才讓他下場。知道了這個簡直就像裝了一個體育版的RunPee(一個告訴你電影尿點在第幾分鐘的軟件),好讓你有空去拿一杯飲料,甚至處理一下別的事務。

在PopcornMachine.net上我們可以查到每場比賽的輪換情況,但是我也會通過多場比賽,得到一個綜合的結果(猛龍隊2018-19後半賽季主要輪換的出場時間段):

紫色的深淺表明了一個猛龍球員在上個賽季後半程比賽中在場的頻率高低。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將任何一場比賽分成任何我們想要的片段。

像猛龍這樣的球隊,他們常常在背靠背的比賽中輪休關鍵球員,因此球隊背靠背第二場的輪換和之前的比賽的輪換會有所不同,如圖所示:

在我看來,在背靠背的場次中,猛龍隊除了儘量減少倫納德的出場外,還會在第一節提前撤下凱爾·洛瑞和丹尼·格林這樣的老將。

賽中:投籃方差

追溯到道格·柯林斯擔任評論員的時代,他說過一句話,NBA是一個由進球和打鐵共同組成的聯盟(make or miss league),時間回到現在,我也這麼覺得,我可能已經在推特上發過十幾條“要麼進要麼鐵”的推文了。

投籃(這裏定義爲基於投籃質量,投籃命中率高於預期的程度)是決定球隊能否贏球的一個關鍵因素。或者用一句更簡單的話說,能讓投籃變簡單的球隊,他們就越強……這也是中距離投籃,尤其是非受助功的中距離一直是球星專屬的原因。因爲這些球員往往投籃技術更好,能夠把低水平球員一次糟糕的投籃出手變成一次低於平均線的出手,甚至是一次不錯的出手。

也就是說,投籃能力的差異需要很大的比賽樣本才能很明顯的顯示出來。在任何一場比賽中,一支球隊若是出現遠高於或遠低於賽季平均水平的投籃表現,並不算反常。

在2018-19賽季,賽季平均的淨勝分爲9分。根據統計平均計算,每支球隊都有大約10場比賽,其中單場比賽的三分命中數比正常水準的預期值多3個或3個以上,同樣也有大約10場比賽,三分命中數比預期值少3個或3個以上。

(橫軸爲各支球隊,縱軸爲單場三分命中數-單場三分出手數×球隊場均三分命中率)

爲了便於大家理解,這裏舉一個例子:某球隊在一場比賽中出手20次三分,命中10記三分(3P%=50%),這支球隊的場均三分命中率是35%,那麼在縱軸所體現的值就是+3。

如果這支球隊在一場比賽出手40次三分,命中20球(3P%=50%),那麼在縱軸所體現的值就是+6。

Seth Partnow結合了三分命中率和三分出手數把±3作爲一個單場三分起伏的基準。

在比賽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忽視籃球這項運動的隨機性。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出來。一種感覺是“我們應該有更多上升/下滑空間”,當球隊的投籃還不錯時,卻被打敗了,或是當球隊大多數方面都比對手做得好時,但因爲投籃太糟糕,無法拉開比分。另一方面,領先或落後的局勢會因爲投籃手感的起伏變得更明顯。

中場休息的時間段可以讓我們調整情緒。雖然有時這些投籃上的差異可以歸因於那天晚上球隊享受的是高強度的防守還是特別的空位出手機會,但這種情況往往只是一週發生一兩次。

今年夏天,肯·波梅羅伊詳細闡述了這種“隨機性影響比賽”在大學比賽中的意義,這種方法論很大程度上同樣也適用於NBA:

如果一支球隊上半場手感奇好,並不意味着他下半場會用糟糕的投籃去平衡他的命中率,以迴歸到賽季平局值,例如一支一開始15投10中的球隊並不會在下半場註定要15投1中,但這確實意味着,在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中,投籃異常出色的球隊很可能會被擊敗,因爲他需要維持這樣良好的手感才能緊咬比賽。

賽後:投籃質量

當比賽結束,我們很容易對比賽的最終走向進行一個陳述。有時候這種即時的反應是準確的,但多數情況下,這往往是對結果做出的反應而不是過程。考慮到超過一半的NBA比賽中,兩隊的進攻回合數差距只有三次或者更少。我們在評估一場比賽時,有時候要擺脫投籃的隨機性影響,以免被一些偶然因素矇蔽了雙眼,看不到整個過程球隊的發揮。

這是統計分析的一個主要評價指標,準確地記錄已經發生的事情能夠更好地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有很多方法和指標可以記錄和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最快的方法之一是對投籃質量的評估。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爲我們能夠根據很多現有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記錄每一次出手的詳細位置、所受到的防守壓力、運球次數、進攻時間等信息,便能很快的建立一個可靠的投籃質量模型。

但非常不幸,NBA官網上的數據更傾向於對於一場比賽總體水平的描述,這使得我們很難通過運球數和進攻時間這樣的數據中分析防守對投籃的影響。但是有些信息仍然有價值。把籃下+三分出手和中距離出手進行比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另一種更細緻入微的方法是查看在投手6英尺內沒有防守人的情況下投三分球的比例:

(橫軸代表三分出手時和防守人的距離;圖一:縱軸代表三分命中率,圖二:縱軸代表三分出手比重)

帕特諾發推:

雖然現在講這話還爲時過早,但是鵜鶘隊應該要引起重視了,因爲猛龍隊40記三分中有30記在出手時擁有6英尺以上的空間(大空位),佔比達到了75%。而這項數據去年的聯盟平均水平是52.7%,猛龍隊真的獲得了太多輕鬆出手的機會。

投籃質量這一衡量指標,尤其是與防守相關的,是我賽後會首先考慮的因素。

雖然簡單的把出手分爲空位/非空位會存在很多誤差,以至於會讓人質疑這種預測的準確性,但在賽季的大部分時間裏,比起實際三分命中率,他更能反映真實的情況。

(橫軸:比賽場次,縱軸:與賽季剩餘比賽對手三分命中率的相關度,紅線:對手空位三分比重,藍線:對手三分命中率)

我不太喜歡NBA官網對三分防守壓力的定義。我更傾向於把距離防守人6feet以上的回合定義成“空位”三分,因爲我認爲這能更好的描述這些出手的預期命中率。同時這也更符合我們在視覺上對空位三分的判斷。

根據我的分法,聯盟投空位三分的比例僅略高於50%,但在賽季揭幕戰上,鵜鶘隊讓猛龍隊擁有了75%的空位三分出手機會,無論猛龍隊有沒有將這些機會轉化爲得分,鵜鶘的防守都是失敗的。

正如我所說,這些只是我挑選出來在比賽前、比賽中和比賽後值得考慮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