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称“颜宁连续3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拒后,最终离开祖国,花落美国科学院。”

因此,有许多网友也真信了,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流露出了不满、不屑的情绪,有的对她则是冷嘲热讽,乃至诽谤。

而有部分网友说:中科院院士评选方法需要改改了,颜宁这样出色的科学家都选不上院士,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不是院士,如果不是评选机制有问题,为什么最优秀的科学家都选不上院士?

颜宁为什么落选院士,是不是院士评选方法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如何评选,以及它的由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其实相当于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从成立至今不过才26个年头。

1994年6月3日至8日,由学部委员会大会改称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举行,标志着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从此以后,学部作为国家最高咨询机构的定位、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院士大会,并一直延续至今。

而实际上,我国在1994年之前,并没有“院士”的头衔,仅称为学部委员。院士的产生可谓是一波三折。

一、科学院士的由来

1、提出设立科学院士制度

1953年2月,“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和另外25名中科院科学家乘火车赴西伯利亚,实地考察苏联如何组织和领导科研工作,看到了院士制度对苏联科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国后,钱三强便在中科院院务常务会议上总结道:苏联科学院在短短30年间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就在于院士制度“培养起健康的学术风气”。他欲提议建立院士制度。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成立院士制度“尚有困难”。因此,中科院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决定以学部委员制度代替院士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

到了1954年10月13日,郭沫若在一次会宴上被苏联科学家柯夫达说服。柯夫达直言不讳地告诉郭沫若:“没有院士,是不能称其为科学院的,只是各个研究所的联合行政组织。”

紧接着,郭沫若把个观点传到分管中科院工作的副总理陈毅那里并说服了他。两人很默契,在1955年6月1日,郭沫若在学部成立大会上提出了“要搞院士制度”,只是当时没有得到通过。

1979年,出任社科院首任院长的胡乔木主张建立院士制度,于1980年7月,联合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递呈送了《关于建立院士制度的请示报告》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条例(草案)》。同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中科院与中国社科院建立院士制度,明确提出“院士是中国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

2、本以为院士制度就此成立,没想到又被争议搁浅。

1981年5月,在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再次对“院士问题”进行了讨论。苏步青提出:“我国应该有院士制,院士应有点权威,有一定工作,可以兼任学部委员,与学部的工作结合起来。”

但是,刘恢先则持反对意见,提出:“在实行学部委员制度的同时,又实行院士制度,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么做等于把现在学部委员的身份降低了。”

李国平也批评:“院士制度是在降低学部委员学术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学部委员不礼貌的表现。”

会议结束后前一天,由于学部委员之间对“院士问题”争论不休,院士制度再次被搁浅,学部委员称谓仍继续沿用。

3、最终建立

1984年12月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决定,拟在中国建立院士制度,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称号改为院士。这一决定得到了当时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严济慈、吴仲华、卢嘉锡、武衡、钱学森等人的拥护。

可是,对于建立院士制度问题,中科院仍认为“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由此又不得不再次搁浅。

到了1992年,突然出现转机,筹建院士制度工作迅速启动。并在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6月3日至8日,最终由学部委员会大会改称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举行,标志着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

二、院士的评选

评选院士是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增选多少,目的是以充实和健全科研机构。

院士的评选需要经过三个流程:

首先,提名候选人。院士的评选是每2年举行一次。院士候选人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学部主席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立候选人特别推荐小组。值得一提的是院士候选人名额不接受本人申请。

其次,确定最终候选人。经过初选后,各科研单位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并且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单位有投票权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最终候选人必须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按学部主席团确定的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产生本单位的最终选候选人的建议人选。

最后,还要经各学部常务委员会审查确认后,由学部主席团确定最终候选人。

再者,全体院士投票选举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新当选的院士必须是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有效票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

由此可见,新当选的院士不是由中科院决定的,而是最终由投票产生。

但是,在此之前,所有的院士候选人需达到评选条件: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

只有符合上述条件者,才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为何颜宁落选院士?

从以上院士评选条件来看,以颜宁的科研贡献,完全符合提名条件。也就是说,颜宁不管怎样,在哪里,只要还是中国籍,她都还会每两年获得一次提名。

不得不说,院士的评选并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需要个人申请。为此,在5月25日颜宁在微博上进行了回应。她表示自己做事比较随心所欲,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参与竞选院士,并不是为追求名利。

至于,为何颜宁落选院士?现在看来,这结果并不是谁能控制得了的,所有的新院士都是经过投票产生的,符合规定者当选。颜宁落选很显然是因为票数达不到要求,而非中科院不爱才。

四、结语

我国的院士制度尚且年轻,或者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是在此之前,我们的院士评选还是需要遵守院士制度。相信它,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完善,并能营造出更好的学术土壤,吸引更多的流失海外的科学人才。

文/宝爸说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