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国台湾省的民众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会说“国语”。客观而言除了带有些许“台湾腔”外,国语和大陆从50年代起推广的普通话发音非常相近,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两岸的人沟通起来完全没有障碍。仔细想想这种情况似乎十分奇怪,由于近代历史原因,国民党军49年败退台湾后,两岸紧张对立过很长时间,所以根本不可能对汉语发音进行统一的教育普及,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发音一致的情况呢?

其实严格来讲两者不仅仅是相近,理论上讲大陆普通话的发音规则、声调和台湾省使用的“国语”是完全一样的。之所以不少台湾人的国语带着“台湾腔”,是受到台湾原住民发音特点的影响。1949年前后,国民党军退守台湾岛的部队总人数在60万人以上,而各级军官的家眷也被先期送往台湾,以确保部队不会哗变。这样一来从大陆来到台湾的人口数量约有200万。但是200万人在台湾当时的700余万总人口中还是只占少数,原住民才是大多数。49年后国民党当局为便于管理,在岛内推行了统一的“国语”,多数原住民的口音不好改,带着方言特色,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台湾腔”国语,占了岛内的大多数。而发音标准的“国语”,则是和大陆的普通话一样,以类似邓丽君这种父辈移居台湾的人士为代表,国语发音极其标准,在台湾省内也是存在的。

说完“国语”的情况,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何普通话和国语的发音是一样的。大陆人口在49年便超过了4亿人,所以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发音上南腔北调,各省方言差异极大,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像粤语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一般老百姓根本无法互通,政府在各种工作场合也有障碍。所以大陆在1956年2月开始正式推广普通话。关键点来了,这套普通话的规则并不是临时制定的,而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行推动。而这个“原有基础”,就是1945年时国民政府在大陆开始推行的“国语”。

换句话说,49年后台湾推行的国语发音,跟45年起在大陆推行的发音规则,完全是一套东西,也就是后来五十年代大陆使用的普通话。这便是台湾人民至今讲的国语和大陆百姓用的普通话高度相近(刨除台湾腔的因素,实际是一回事)的原因了。其实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方言不通的问题自古就存在,明清时期政府已经在这方面采取措施,1909年晚清政府就曾经制定过一版统一语言的规则,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也一直在做这件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