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頭娃娃”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事情概述是:有部分家長把固體飲料當成了“奶粉”給而幼兒長期食用,結果卻導致孩子出現了發育遲緩,顱骨突出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大頭娃娃”。

大家都知道,當嬰兒喫奶粉到一定的年齡,就會逐漸地給孩子食用一些主食,一般情況下下多數家長會選擇嬰幼兒專用的米粉,麪條等食物,因爲當幼兒年齡到一定程度,單靠奶粉是滿足不了孩子生長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

在該事件中,生產廠家聲稱他們的產品是完全合格的,也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筆者也看了這個產品的包裝和說明,上面確實沒有出現奶粉的字樣。然而在現實銷售過程中,一些育嬰店的導購員卻將蛋白固體飲料給消費者解讀爲“奶粉”。

其次該產品還進到了某些醫院裏,醫生開處方給一些消費者也是這個產品,然而我們不清楚的是,醫生到底是怎樣對這些家長說的,固體飲料的食用量,食用時間,長期食用是否會有不良反應?這些醫生都和家長們說了嗎?

在整個事件中,消費者受到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那麼,責任到底在誰?是銷售商爲了業績不顧良心?還是醫生爲了業績不顧職業道德?又或者是生產商不清楚自己產品的不良反應坑了所有人?大家怎麼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