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所學校,它只存在了八年,但是從這裏走出的學生中有171位中國兩院院士、8位獲得過兩彈一星勳章、4位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位獲得過諾貝爾獎,同時還培養出了100多位人文大師,這所學校就是西南聯合大學,又稱西南聯大。

西南聯合大學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二十多天後北平(現在的北京)淪陷,北京大學的紅樓淪爲了日軍憲兵的司令部、清華大學成爲了日軍的兵營和醫院、體育館成爲了馬廄,與此同時三分之二的南開大學毀於炮火之中,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指定三人爲籌備委員會委員,負責在長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開始授課,但是不久之後日軍逼近長沙,1938年2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師生開始分三路西遷昆明,這次西遷號稱中國教育史上的長征。

西南聯大1943級歷史系畢業合影

從內地去往昆明的路途異常艱難,崇山峻嶺、峽谷深澗,其中有一路由200多名師生組成的湘黔滇旅行團在經過68天、跋涉3200多里後才橫穿了湘黔滇三省到達目的地。到了4月份,三所大學的師生全部到達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成立,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的校長組成了聯大的常務委員會,爲了避免三所學校的矛盾,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北大大學校長蔣夢麟主動讓權,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執掌聯大。

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

由於經費短缺,西南聯大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苦,當時西南聯大校園的設計者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設計藍圖由最開始的樓房變成了平房,後來又變成了土房,就連梁思成都無奈的說:茅草房每個農民都會蓋,要我梁思成幹什麼?最後整所學校只有圖書館使用了青瓦,教室、實驗室使用鐵皮,而宿舍則一律使用茅草,每逢下雨的時候教室的鐵皮頂都被雨點打的噼啪作響,學生只能自學看書,據說有一次中國經濟學大師陳岱孫在上課時因爲雨聲太大在黑板上寫下了“靜坐聽雨”,一時廣爲流傳,被戲稱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後來教室的鐵皮頂也被賣掉,全部改爲了茅草屋,每逢大雨的時候師生們只能打着傘上課。

梁思成與林徽因

不過雖然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師資力量絕對是一流的,北大哲學系教授黃枬森曾撰文回憶,他當時的國文老師是著名的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英語老師是西方語言文學大師李賦寧、物理老師是被稱爲中國物理學研究“開山祖師”的吳有訓、中國通史老師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公共倫理學老師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教數論和《莊子》的則分別是華羅庚和聞一多,除此之外朱自清、胡適、吳宓、朱光潛、陳寅恪、傅斯年、金嶽霖等大師也都曾在西南聯合大學大學指教,如此陣容可以說是亙古未見。

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生合影

在西南聯大之前這些教授們的薪水往往都是上百元,是普通人的二十多倍,可以說是衣食無憂,清華校長的職務級別更是相當於國家總理,但是到了這裏這些人也都開始爲日常的喫喝操碎了心,物理學家趙忠堯每次講課回來便在家裏製作肥皂,聞一多開始和妻子一起種菜,偶爾還能得到中國植物學泰斗吳徵鎰先生的指導,而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夫人韓詠華也開始製作糕點到街上售賣,並取名爲“定勝糕”。

西南聯大部分教師合影

老師們的生活如此拮据,學生們的日子也不好過,每次喫飯的時候食堂裏便會響起一片敲碗的聲音,因爲米飯中有很多石子、雜物,大家都是邊喫邊挑,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吳大猷培養出了李政道、楊振寧、朱光亞等一大批物理學家,華羅庚寫出了《堆壘素數論》、錢穆寫出了《國史大綱》……據統計西南聯大培養出的人才比戰前清華、北大、南開30年出的人才的總和還要多,後來有人問沈從文是什麼原因,沈先生回答了兩個字:自由。

西南聯大校訓:剛毅堅卓

到了抗日結束後的1946年8月,三校學員北返,爲了感謝昆明人民西南聯大把師範學院留在了這裏,這就是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如今七十多年過去了,西南聯大的大部分師生都已經離開了人世,但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校訓卻始終爲人們所銘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