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大语文”不再是一种存在于教学理论中的概念,而是被放在明面上实行的政策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自信越来越高,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看重。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国学,大量的背诵古诗词。

然而孩子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便背诵的内容不长,对于孩子来说依然很困难.尤其是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很难在大脑中划分出一片区域对这些古诗单独储存,所以即便是记住了,也只是简单的“瞬时记忆”,并不长久。

那真的没有办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国内有个七岁的“神童”,他就用一年的时间学会了500多首古诗,平均每两天就可以背下3-4首古诗来。

这个“小神童”就是沈子杨,他在垂髫之年就可以完全的将古诗词融会贯通并加以利用,而不是那种死记硬背下来的瞬时性记忆。。

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引用了“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诗,正如诗中所说,他本人也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看上去非常自信。而在介绍家乡时,他更是用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引出了自己的家乡兰州。

难不成,世上真的有所谓的天才一说嘛?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所谓事在人为,只要肯付出,孩子总能学会很多出人意料的东西。然而付出并不能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家长也更应该从中引导,若想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这两招就很值得借鉴

一、坚持不懈读古诗

孩子的本性都是贪玩的,很少有孩子会对某些文邹邹的东西天生就感兴趣。但我们会发现在书画圈总有一些人会“子承父业”,这就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这就像教师家庭里往往全家人都是教师一样,往往那些书香门第的孩子从小就喜好古文,这自然离不开家人的熏陶

家长始终都是孩子这一生中最好的引路人,而“陪伴式”教学也一直都是我们群提倡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读古诗,带孩子了解诗的历史,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也就习惯并且喜欢上古诗了。同时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更亲密,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人会觉得了解诗的背景和历史是不重要的。但恰恰相反,这是“大语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古诗的背景和故事本身就是吸引孩子的最好的武器,让孩子在听睡前故事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知识,也更能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蕴,用以完成所谓的“理解性”记忆。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赋。

可见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笨孩子,只有那些不会教的师长。教会孩子如何学习,本就是师长的义务,在这其中,家长也必然要奉献付出,陪伴,本身就是让孩子对事情感兴趣的原因。

二、带着孩子发现古诗词中的乐趣

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享受学习古诗词的快乐,就必须让他们对古诗词感兴趣。小朋友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只要是有趣的故事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其实古诗词在某种角度上本身就是一种短小的故事,如何把晦涩的语句变成有趣的小故事就是家长应该对孩子做出的引导了。

中国汉字本身就是有一种独特魅力的,汉字本身脱胎于图画,可以说是美术的一种形式。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没有一个国家拥有书法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外国友人见了“落英缤纷”四个字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副优美的画卷。

而家长在引导孩子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把字变成画卷,这样就更引人注意了。

诗与画往往都是相通的,孩子在记住诗词的同时,看到与之相应的场景也很容易就能引出反馈。比如夕阳西下,一只飞鸟掠过天空,孩子口中便会很自然的背出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另外把诗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讲述给孩子也很重要。现代汉语,也就是我们常用的白话文较之古诗词更容易理解,孩子们听了也会更容易读懂诗词的内涵

孩子们在学习诗文时不需要理解太深的家国情怀,但一定要读懂故事本身的内容,这不仅对于孩子背诵古诗有好处,包括升上更高年级后语文中的古诗文翻译也有很大的好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