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趣說史事

中國的古代史就是一部帝王權力的更替史,而一旦開始進行王朝的更替,便充滿了血雨腥風。從大名鼎鼎的“戰國七雄”,再到《三國演義》中的魏蜀吳,各個不同的權力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前都經過了戰場的廝殺,很多珍貴的文化珍寶就是在這些動盪的時刻裏逐漸消失。

圖片均源於網絡

有時一些大儒和高僧爲了保住自己的傳承,可能會在亂世中躲避起來,可有些人就會將這樣的行爲等同於懦弱,以爲佛教的僧人們只會龜縮一隅,而不是濟世救人。但事實肯定不是這樣的,就拿離我們最近的亂世——抗日戰爭來說,佛教高僧們所做的事擔得起一聲“慈悲”。

抗戰時期有好幾個高僧,爲祖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第一位是印光大師。在很多歷史資料中,印光大師的面貌都像佛教中的怒目金剛,而他本人,也是如同怒目金剛一般嫉惡如仇,對日本人燒殺搶掠的行爲無比憎恨。目睹“九一八事變”後的印光大師,在日本人侵略蘇州,並拿出佛教經典《大正藏》打算賄賂的時候面不改色,言辭狠厲地拒絕了,昭顯了中國僧人的氣節,激勵了在場百姓的愛國情懷。

第二是虛雲老和尚。虛雲禪師,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潙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虛雲大師19歲出家,出家後潛心學習佛法;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僧人是沒有固定收入的,所以虛雲大師不僅在戰爭時期組織全寺的僧人每日爲抗戰的士兵祈福,還讓所有僧人節衣縮食,將“擠出來”的一點點糧食衣物都贈予百姓;

佛教信徒們祈福的香火錢,也被他捐出以賑濟災民;甚至在難民過多的時候,虛雲大師還主張打開寺門,收納難民,使得難民多了一些生存的機會。如此心腸,正是“慈悲”。

第三位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在抗戰時期所作出的貢獻不僅體現了他的慈悲心腸,更是體現了一箇中國人的擔當。太虛大師作爲佛教高造詣者,深深憎惡日本的屠殺行爲,因此曾經致電報直達日本佛教總部,呼籲日本佛教信徒以和平爲善,調回日本向外侵略的軍民。

在1933年起,太虛大師不僅爲兵將們誦經祈福,更是組織了僧人救護隊,還組織當地百姓成立救護隊,成爲了抗戰期間一股不可忽視的救援力量;此後,太虛大師更是遊走多方救護機構和抗戰隊伍,並進行演講,增加了民衆和士兵們的抗戰熱情。實在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大師。

這三位大師在抗戰中所做出的貢獻是值得稱讚的,但是很多人卻對這些名字感到陌生,更有甚者以爲佛教僧人在時局動盪時只會歸隱。究其原因是因爲大師們天性慈悲爲懷,淡泊名利,僧人們不會也不願意大肆宣揚自己的貢獻。可就是這樣默默貢獻的品格,才讓我們更加深刻體會到他們寬廣的胸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