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趣說史事

想起清朝,我們除了對腐朽的政治有印象以外,還常常會想起一部影視作品——《還珠格格》。這部劇所講述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裏面的人物裝扮也堪稱經典。但是劇中對於清朝時男性扎辮子的造型,完全是靠男演員的顏值撐起來的,畢竟真正歷史上的小辮子,可不是一般人能夠駕馭的。

圖片均源於網絡

說起清朝的小辮子,漢人一開始也是不願意留的,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要好好留存善待,因此當滿人強制要求漢人削髮留小辮子的時候,很多漢人堅持抵制,最後被滿族清兵屠殺。但是在三百年後,清朝人爲什麼終於願意剪掉這小辮子呢?原因如下。

一、清朝小辮子實在太醜,有礙觀瞻。清朝的小辮子造型有三種,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樣式。前期剃掉的頭髮最多,在髮旋和髮旋下方只留一小撮頭髮,分別紮成兩個小辮子,這種款式是最難看的。

中期的小辮子則是隻留髮旋那一塊的頭髮,留下的髮量比前期多,整個腦袋看起來就像是雞蛋殼上長了馬尾,也是極其難看的;後期的半月頭比前中期好很多,從現代的角度看來就是髮際線集體後移至耳際,剩下頭髮盤成辮子,這也就是我們常常在影視作品中見到了模樣。但是這樣的髮型沒有顏值來鎮壓,怎麼可能好看呢?

二、以辮子爲辱的漢人積極響應。漢人雖然在清朝統治下留了辮子,但是這樣的髮型其實是在不斷提醒每一個漢人,他們辜負了父母生養的一身血肉,給無數漢人留下了的難言的屈辱,因此在剪掉辮子這樣的問題上,漢族人將其視爲是一種解放的象徵,自然會自覺擁護。

三、剪辮子象徵告別舊時代。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清朝第一個剪辮子的人其實是當時的皇帝溥儀,在經歷了辛亥革命之後,溥儀已經完完全全是一個傀儡皇帝,是末路之君,於是他讓身邊的太監拿來剪刀,爲自己剪掉辮子,太監嚇壞了,說什麼都不敢動手。

溥儀無奈,只能叫來宮外的理髮師爲自己剪了一個板寸,再穿上西裝,看着就是一個正經的西方紳士。在這種皇帝帶頭的政策下,即使很多人不願意剪掉自己的辮子,也不得不面對現實。辮子是舊時代的產物,剪掉就彷彿剪去了與舊時代的紐帶,徹徹底底告別了過去,邁向歷史的新階段。

清朝在面對國外侵略軍毫無抵抗之力,中國人也是外國人眼中的“豬玀”,頭上的辮子被嘲諷爲“豬尾巴”,“鼠尾辮”,嘲諷中國人的愚鈍和膽小如鼠,受盡屈辱。剪掉辮子也是在向世界,向自己宣佈,丟掉懦弱,改變自己,爲自己爭一口氣。因此剪掉辮子的行爲也算是一次民族的覺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