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知名的大科學家,錢學森究竟倡導什麼樣的教育一直成爲不少人關注的焦點。

01錢永剛回憶父親錢學森:不言傳,隻身教

兒子錢永剛回憶,他小時候,父親老是很忙,雖然不能經常親自輔導他的功課,但偶爾的指導總能讓他受益良多,尤其是一些與當時截然不同的觀點,至今都讓他記憶猶新。總結起來,大概一句話就能概括了:不教育,言傳幾乎沒有,主要都是身教

因爲錢學森一忙起來,沒日沒夜,很少有機會當面給兒子錢永剛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諸如讓他要刻苦學習,要努力,要多做習題,這種話從來都沒有說過。

倒是錢永剛自己,從小便目睹了父親每天兢兢業業工作,科研之餘,還經常涉獵各類書籍,對藝術也一生都保持着高度的熱情和喜愛。在這份浸潤和耳濡目染之下,錢永剛也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

02兩個4分也不錯,滿分不是好選擇

因爲沉迷於課外書中,少年時期的錢永剛有4門課都得了4分,那時候滿分是5分,4分雖然也不差,但在老師看來,以錢永剛這種出身,4分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特別把他找到辦公室教育了一頓,讓他要再多下些功夫。

錢永剛回家把這個事情告訴了父親錢學森,沒想到錢學森一笑而過,對他沒有拿到滿分並不生氣。反而是後來錢永剛努力消滅4分,全上了5分後,錢學森的一句話讓他畢生難忘:我看有兩個4分也不錯。言外之意,對追求滿分的這種行徑並不大認同,在他看來,滿分並不是最佳選擇,尤其是在孩子基礎教育階段,多讀書纔是必要的。

03錢學森回憶人生受教的2個特別階段

晚年時候的錢學森曾回憶自己的一生,在教育的道路上,他曾說過有2個尤爲特別的階段,一個是北京師範大學附中,一個便是後來的在美讀研。

在美國階段,衆所周知錢學森是就讀於麻省和加州理工,這兩所學府的教育和聲名我們幾乎都有所耳聞,那麼師大附中,爲何也能被錢學森念念不忘,甚至將其與麻省和加州提到同一高度來述說呢?

04

錢學森就讀北京師範大學附中是在1923年9月到1929年。1911年出生的錢學森,在這所中學裏度過了12到18歲的少年時期。

在他的記憶裏,師大附中在當時有着極爲超前的教育理念,與現在的學校風氣似乎是一種截然相反的走向。

大家從來不因爲考試而憂心,考前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急急忙忙地臨時抱佛腳,熬夜突擊複習的這種事情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爲老師一直給大家灌輸的思想就是:要偏於理解,而不是生硬死記。即便是平時成績不錯的學生考試也可能只考了80多分,但並不會因此受到責怪。

那麼學校當時重視什麼呢?動手能力和興趣的培養,以及思想的開拓。錢學森回憶自己當時上化學,生物,文史詩詞等課程時,是這樣的:

化學老師經常開放化學實驗室,讓學生隨時能進出其間,雖然那時經費有限,仍然盡力請學校撥一批經費給學生們做試驗用。有什麼不明白的也鼓勵學生在試驗中自己發現理解。他這麼做主要是培養這些孩子對化學的興趣,一旦興趣養成了,那麼學習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

生物課也很有意思,生物老師總是帶着孩子們去野外採集動植物,然後教學生們如何製作標本。錢學森說自己當時家裏面很多各種樣式的標本,都是他自己的動手成果。

文史詩詞等課程的老師,喜歡讓學生們聚集在一起,暢所欲言,對自己的觀點,勇於去表達,不要拘束。

這當中還有數學老師讓他印象非常深刻,叫做傅仲孫,特別獨具一格。考試時,他出了5道題,有的學生全答對了,給80分,有的學生只對了4道,給100分。理由:對5題的學生,解題沒新意,一板一眼太陳舊,而對4題的學生則不然,有些解法別出心裁,就衝這個新意,給100分就不虧。

學生們下課時,很多都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這些話題大多圍繞着自己的課程,可見他們是真的因興趣使然。

錢學森認爲這個階段,讓他對知識和陌生的領域養成了一種探索的精神。6年的時間,他雖然極具天賦,卻從未想過跳級,而是竭盡所能地涉獵了各個領域的羣書。這使他後來的大學和研究生階段也受益良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