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來勢洶洶的疫情,目前,旅遊業確實面臨着重重困難,壓力山大,悲觀情緒也較重,一些旅遊企業和個人紛紛想逃離出去。然而,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情況下,有越來越多的外圍企業紛紛想入場,這將是未來旅遊市場復甦的必然趨勢。

旅遊業雖然被按下了暫停鍵,但隨着疫情控制漸好,旅遊業也開始有序恢復。展望旅遊業未來的光景,越來越多旅遊人那顆一直懸吊着的心慢慢放下。

新文旅商學院的專家認爲,疫情並未破壞中國旅遊市場的健康基礎,相反,它將加速行業整合以及低線城市的在線滲透率。同樣,對於國際市場,仍有龐大的潛在旅行需求。一旦疫情結束,我們將看到強勢復甦。疫情前後,旅遊者的心理、預期、偏好、行爲、方式、支出等等可能都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對於後續的市場復甦或者行業發展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

文旅融合以來,高品質旅遊是文旅產業發展的方向。如今,受到疫情影響,這一進程明顯加快。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地旅遊業逐漸復工復產,“高品質復甦”成爲它們共同的目標。

旅遊業可能出現3變化

疫情過後,旅遊業可能會出現三個變化:

一是人們出遊方式的改變,由過去的團隊包車遊變爲自駕遊,個性化、差異化、垂直化的旅遊會更受歡迎。

二是旅遊內容的改變,由單純地看自然、人文景點改爲看自然景觀和體驗文化內涵爲主,由看室內景點改爲更多地看室外景點。

三是旅遊習慣的改變,遊客就餐會以自助餐爲主,住宿由過去住賓館改爲住酒店式公寓,旅遊購物從過去以實體店購買旅遊商品爲主,向線上線下結合的旅遊購物轉移。

面對這些變化,旅遊業要及時應對,適應文旅融合的新形勢,在旅遊產品供給、旅遊營銷管理和旅遊配套服務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旅遊產品的創新性改變

疫情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低收入羣體的旅遊動機。未來一年,低收入羣體預期的人均旅遊次數爲3.8次,較上年增長1.6次。多家機構預測,旅遊復甦會循序漸進展開,國慶節和暑期或成出遊高峯。預計旅遊消費支出最多的依次爲“住宿”、“餐飲”和“交通”。

中等收入羣體的消費需求,在文化認知、消費偏好、消費門檻上會有明顯變化,會提出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因此,對應的旅遊產品和服務也應當是多元化、專業化的。

自然博物科技教育與親子休閒度假、虛擬現實與戶外體育休閒、線上教育與線下親子活動、教育文化融合研學度假、休閒主題綜合體度假區等,這些都是滿足疫後中等收入羣體的細分渠道、細分項目的旅遊產品類型,應該在疫後得到充分發展。

另外,景區可以考慮引入VR、AR等現代科技,提升展示水平,形象生動地再現旅遊對象和文化景點的前世今生、重要場景和重大歷史事件,讓遊客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營銷策略的革命性改變

景區宣傳仍是當下營銷工作的重中之重,線上線下同時發力將成爲旅遊營銷反擊的主要方式。信息爆炸時代,要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並抓住遊客目光,除了優化配置媒介資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結合時代熱點、結合景區特點不斷創新內容。當然除了賣資源、做公益、向醫護工作者致敬外,還可以做一些更生活化的話題。

對旅遊產品的宣傳推介也要改變過去線下的發宣傳資料、到車站建廣告牌的形式,更多地採用上抖音、開微信公衆號、建旅遊網站等線上宣傳方式。同時,加快現代旅遊治理體系的構建,加快文旅行業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通過文旅融合加速文旅企業IP品牌化和專業化旅遊運營集團的誕生,加速文旅企業的營銷和行業品質變革。

配套服務的適應性改變

疫情過後,旅遊配套設施也需要作適應性的改變。未來一年,旅遊者選擇目的地時最看重的是安全衛生。旅遊者對退費政策、應急措施、旅遊保險也給予更多關注。餐飲、住宿、酒店行業服務標準面臨升級需要。此外,超半數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關注與旅遊衛生安全高度相關的“應急救援信息推送”和“客流預警及疏導信息”。

在這次防疫戰爭中,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傳染……已經深深地刻在人們的腦子裏,景區的公共衛生設施也要有較大的提升。同時,要以消費者爲中心,適應消費羣體的變化,增加文化含量,給消費者提供量身定製的文化旅遊服務。各地要整合博物館館藏文物及歷史文化元素,融合非遺項目,打造獨具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

新文旅商學院建議,疫情過後旅遊景點開發網上銷售渠道,聯合傳統品牌線下經營,做大做強綜合性旅遊文創企業,形成一個融產業鏈條、文化展示、旅遊線路爲一體的新型文化旅遊服務業經濟形態。

文旅融合打開方式

文旅融合新時代,旅遊融入文化元素,以“文化+”增加旅遊的體驗感和價值感,提升旅遊產品吸引力,促進旅遊人羣和消費的集聚。

1、“雲旅遊”走紅網絡

最近,“雲旅遊”有點火。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備受打擊的旅遊業正依託技術和創新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和消費場景。

提及“雲旅遊”概念的出現,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恐怕就在一個多月前,彼時,故宮博物院開發的“玩轉故宮”導覽小程序一夜之間熱度攀升,其“VR+語音導覽+圖文”的模式深受追捧。緊接着,2月17日前後,各大在線旅遊平臺紛紛發佈國內外景區語音導覽服務,不少景區、博物館紛紛上線雲遊小程序。2月20日,敦煌研究院與騰訊聯合推出首個擁有敦煌石窟藝術欣賞體驗的微信小程序雲遊敦煌。

4月13日起“雲遊敦煌”推出的敦煌動畫劇首映按鈕,也很快成爲各大社交媒體的熱點。這一系列動畫劇在數字化修復和“還原”壁畫的基礎上,對故事中的角色和人物進行了動態化的製作,並配上鮮明活潑自帶網絡屬性的臺詞,如“皮草大衣”“只要功夫練到位,站在哪裏都是C位”等。用戶還可自行選擇故事和角色嘗試配音,或邀請親朋好友分飾角色,合作完成故事配音。

從圖文語音到虛擬VR賞景逛館,再到能夠互動的視頻直播,“雲旅遊”的概念飛速得到豐富。值得關注的是,視頻直播正成爲“雲旅遊”的一個重要形式。

在5G技術的加持賦能下,旅遊實景直播也突破了原有技術和形式的侷限,孵化出爆款。不久前,故宮博物院就憑藉直播“雲賞春”火了一把,在各平臺的播放量累計破億。

此外,融合“主播講解+文化講解+直播帶貨”的“雲旅遊電商直播”,同樣成爲各大博物館在疫情期間的全新選擇。

2、打造彩色本地生活

這個春天,“在家門口轉轉”是許多人的旅遊狀態,也讓許多人發現了家門口的風景和趣味。多家旅遊平臺將周邊遊、省內遊作爲主打產品。而爲了迎接不斷增多的本地遊客,旅遊目的地、旅遊業者也開始調整思路,更新各自的產品。

今年五一全國旅遊市場的回溫速度確實超出了預期,而在,旅遊業也催生出了一些新特點、新業態,本地遊2.0模式正加速成形。

五一小長假假期成爲疫情以來的一個旅遊高峯,但由於出遊安全仍是人們外出旅遊關注的首要問題,因此,“五一”期間,大多遊客還是選擇了本地遊、本省遊、周邊遊,空氣流通、視野開闊的戶外景區,以及相對獨立、環境優美的高星酒店、品質民宿,安全性更高、體驗感也更好,所以更受遊客青睞。

3、城市文化地圖

高德地圖與蜻蜓FM日前宣佈達成戰略合作,蜻蜓FM成爲高德地圖首個音頻平臺合作方。同時,雙方聯合推出的《城市文化地圖》也在雙平臺首發上線。

據介紹,《城市文化地圖》裏的博學導覽天團成員由各大城市的“土著”文化名人擔當,來自北京的王剛、來自上海的錢文忠、來自杭州的華少、來自南京的葉兆言、來自長沙的譚伯牛、來自蘇州的朱文穎等將坐鎮講解。他們將以自己特有的風格和角度講解城市著名景點和熱門地標,帶您重新發現城市內涵。

旅遊是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行業。新文旅商學院認爲,人們積壓了長時間的恐懼等負面情緒,需要紓解,景區可以在“快樂項目”上多下功夫,除了自然風光,讓遊客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人文關懷,對於長期的品牌塑造是很好的方式。沒有人會拒絕快樂,而對於快樂的追求也將是克服恐懼最好的方式。

新文旅商學院的微信後臺,近期收到了很多熱心網友的留言,很多網友希望我們能夠介紹更多有關“雲旅遊”和“旅遊直播”的內容,感謝網友的熱心關注和留言,我們最近也在就相關話題準備了一些內容,同時,新文旅商學院也就相關問題諮詢了行業內的大咖,關注我們,近期將有新內容和大家見面哦,如果您有關於這類話題的想法,也歡迎和我們互動,留言、分享。

如果想結識文旅大咖或免費獲得更多資料,請在關注我並轉發、點贊後私信作者“我要入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