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痴心收藏的宜兴收藏家吴洪裕从朋友手中高价购得一幅画,之后这幅画便成了他的“心头宝”,甚至特意将藏画的这幢楼改名为“富春居”,用以安放这幅叫做《富春山居图》的名画。

因为这幅画,吴洪裕成了远近闻名的收藏家。临终之前,特意跟家里人嘱咐到:“这画我得带走。”

富春山居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知道这幅画的名贵,但看着久久不肯闭眼的吴洪裕,家人也只好照办,将画置入火盆之中,幸得闻讯赶来的侄子吴静庵,把画从火中夺出。

画烧成了两截,前半截被后人称为《剩山图》,后半截为《无用师卷》。

画这幅画的,是一个叫做黄公望的元朝人。

昔时有人言:“只有历尽人生坎坷的作家,才能做出优秀作品。”虽然这话存在片面性,但用在黄公望身上,却是适合不过。

公元1269年,黄公望出生于江苏常熟。

幼时便熟读四书五经,但数次科举皆不第,年过近半百,才混得了一个书吏的职位。屁股还没坐热,他的上司便因强取豪夺出了人命官司,受其牵连,黄公望被罢了职、入了狱。

等到出狱的时候,黄公望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

黄公望/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日,朋友前来拜访,看着带着行囊,正准备出门的黄公望,打趣道:“都这把年纪了,还准备去哪里呀!不如去我哪里做个书吏吧。”

黄公望回道:“就是因为年纪大了,才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就更不能耽搁了。”说完,黄公望便拂袖而去,开始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游历数载,黄公望便有了学画画的打算。开始了拜师之路,奈何他年纪太大,数次都被拒之门外,不过好在头铁,最终受业于赵孟。

由于长期浪迹山川,黄公望渐渐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时常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观察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元至正七年秋,黄公望与师弟无用从松江游历到浙江富春。望着富春江两岸清翠秀丽的山色,清碧见底的江水,他像是找到了使命,再也移不开脚步,他要将这山色移到自己的画卷中。

为了画好这幅画,近八十岁高龄的黄公望,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正十年,经过三年深入的体验和丰富的素材积累,黄公望终于开始落笔。

因为前期的准备,使创作《富春山居图》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黄公望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画成之时,恰逢师弟无用到访,黄公望转手便将这幅花费了他四年光阴的画作赠予。

单论黄公望的前半生,可以说他是失败的,命运也总是在跟他开玩笑。但他却在知天命的年纪,寻着自己的“本心”出发,最终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那个时代。

(能力所限,有所不足,望见谅,在此十分感谢提出意见的诸位。如果您对历史人物有什么独家心得,请留言我们共同探讨。我们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