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西方宗教画,是因为对于宗教的信仰一样,中国的山水画里,是“高士”们对于自我同样有着精神追求和修炼。
宗教画和山水画,东西方都各有执念
画山水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和儒释道哲学的影响,这是教科书里的词汇。可是为什么王朝时代的所有杰出的头脑都热衷于此,且一画就是一千多年呢?
“热爱自然我可以理解,但如此的痴迷且一成不变地画了一千多年。这就让人不好理解了。他们难道没有想过用些别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我知道,在欧洲也有过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画种。那就是中世纪的宗教画……”
宗教画?脑海里浮现出在慕尼黑美术馆里见到的精美的作品,被它们的气息深深打动。这样的绘画是用来进行精神修炼的。
山水画难道是古人进行精神修炼的工具
就像“宗教画”传达着对“神”与“神性”的理解与热爱一样,中国王朝时代的山水画难道也有着精神修炼的含意?在小桥、瀑布、河流、树木、山石、房舍、行人的背后,难道还隐藏着什么其他的秘密?
是啊!光凭“对自然的热爱”是不能解释这一千多年的执著的。而且,古代中国的词汇里面是没有“哲学”这两个字的。“表现了画家的个人情感”,那为什么所有的山水画都以“士夫气”和“逸品”作为自己的旨归呢?
难道现代中国的艺术理论故意地隐去了山水画背后所强调的?他们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中国的古人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通过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和超越“神”。
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神”,也不再依附于理论、思想,更不会依附于情感,而是回归到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
这种“回归”也在古代的士人之间树立起了“雅”“俗”的标准,他们给这类“回归”之人的名称是“真人”或者“高士”。
精神修炼为什么就一定要画山水画?
据资料﹕王维—习禅,苏轼—习禅,黄公望—修道,倪瓒—习禅,吴镇—习禅,董其昌—习禅。
从晚唐到宋、元、明、清,王朝时代的“士人”以对“心性”的理解为基础,发挥了儒道释三家各自的理论,并发明出具体的精神修炼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当时的“显学”,并成为一种“时尚”。
山水画只是“心性”这门学问里的一个分支罢了。
“心性”的精神修炼法在当时被称为“道”,它指导着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内心。而山水画是被视为“画道”的。
“心性”的精神修炼才是山水画产生的原因
也是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内在动力。古人原来不是在画肉眼看到的山水。他们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修炼境界。
那么,这套精神修炼法的标准,当然也是山水画的标准了。这套精神修炼法的追求,当然也是山水画的追求。这套精神修炼法的最高境界,也会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难怪在山水画、书道、琴道、茶道、古典诗词等中国的艺术品里,他们那么地强调“静淡远”的气息了。这些艺术品传达的不再是门技术,而是精神修炼的水平
对人类精神实相的描述,才是古人画山水画的真正原因
山水画正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载体
在中国的精神发展史上,不仅出现了像敦煌石窟、永乐宫壁画那样的“宗教画”,通过“士”人们的努力,还发展出了一种更直接的形式——用山水画的“意境”来表达人类精神的实相!
古代中国并没有像欧洲“宗教”那样进行着对“神”的崇拜,并以此来锻炼西方的精神。
而是演绎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具体的训练方法,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文化与艺术,锻造出了一个与“神”不同的精神世界。
溯本还源才发现,令王朝时代的士大夫们如痴如醉的,并不是一张张山水的画面,而是那画外的对“心性”的理解与追求。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媒介和语言,把“心性”修炼体系中对人类精神的理解传达出来呢?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回答的。
古代山水画的“玄机”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类精神之自满自足的代表。画面上“冲和”的气息,正是那精神之本来的气息。行云流水般的走笔和落墨,代表着“心念”的无住与生灭。
“山”寓意着“心体”的如如不动。“水”寓意着“念头”之流淌与起伏。“树”暗示着“山”与“水”的生生不息的关系。“人”则指的是那寻找精神之“本来面目”的修道之人,他在“山”“水”及“树”木中体悟着“心体——念头——生生不息”的关联。“云雾”代表着这层关联在求道人的心中或明或暗的显现。
“房屋”的出现表示修行人在求道的途中出现的境界及达到的果位,以及那最终极的回“家(心斋)”。“道路”则是那所求之“道”的同意同音。远处山中的“瀑布”召唤和标志着“识本还源”。“桥”的意味是由“此岸”到达“彼岸”。“船”的一层含义是“渡”,另一层含义则是“逍遥”:修行人又重返人间。“庙宇”则代表着那认识人类精神之本来的方法。
陆壮作品
来自中华收藏协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