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辉煌期。 唐朝的君主大都爱好文艺,在他们的提倡下,唐朝时书法发展进入了鼎盛期。“楷书四大家”有三位都在唐朝,草书最杰出的代表张旭和怀素也是唐朝人。怀素和尚是唐朝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在书法上的悟性特别的高,别人听不懂的书论他一听就懂,可谓是书法界数一数二的优等生。

怀素的书法从苦学开始,但是长期不能入晋贤笔法之门。感慨“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后,怀素开始出门拜访名师。“草圣”张旭的两位弟子邬彤和颜真卿成为他书法成长路上的贵人。邬彤将张旭草书的秘诀“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传授给他,颜真卿将自己悟到的书法秘诀“屋漏痕”传授给他。这两个书法秘诀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争论不休。然而怀素和尚却一听就懂,大叫明白了!(不复应对,连叫数声曰:"得之矣。”)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怀素又称“零陵僧”或“释长沙”,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与"草圣"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在书法上的悟性,为什么这么高?这概括起来有几以下几个原因。

圣母帖(局部)

第一,勤学苦练。

草圣张芝和书圣王羲之苦学书法所留下来的典故是“墨池”,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勤学苦练留下来的典故是“退笔冢”。这两样东西怀素都做到了。怀素精研苦练二王及张旭的行草书,专攻日久,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怀素冢傍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

不仅如此,在苦练书法的佳话中,怀素也留下来了两个典故——“蕉叶书字”和“漆盘书字”。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专心练字,由于家贫买不起纸张,只好在寺院的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叶上,练习书法。为了节省纸张,怀素种了一万多株芭蕉,不管寒暑风雨,数十年如一日地于蕉叶上苦练书法;此外,怀素还用漆涂了一盘、一板,在上面书写,“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书法界勤奋的人并不少见,但能做到像怀素为练书法而出家,将全部身心投入书法创作的,还真不多见。怀素的悟性恐怕要和怀素的勤奋密切相关。

第二,得遇名师。

古人书法成就高的,大都有老师的“口传手授”。唐人书法成就大的多与王羲之相关,这似乎是大多数书家成名的不二法门。“草圣”张旭是从舅舅那里得来了王羲之笔法,欧阳询是花了300缣买来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的《指归图》,虞世南是跟着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学的笔法,褚遂良是跟舅舅虞世南学的笔法。他们的书法成就都与王羲之笔法密切相关。

怀素年轻时名气颇盛,李白爱其才而为他写下《草书歌行》,吏部韦尚书涉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但是,他的书法还处于“不师古”、“不得法”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得到正宗的笔法传承,还处于晋贤书法的门外。唐大历元年(766年),怀素时年30岁,写《秋兴八首》。怀素此帖的书风,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书法线条臃肿中包含着怯懦,"一笔书"中的部分牵丝萦带显得牵强,给人以拖沓的感觉。

唐大历三年(768年)春,怀素“遂担笈杖锡,西游上 国,谒见当代名公”,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引以为师。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怀素。唐大历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怀素回乡途中特意绕道东都洛阳南下,拜会颜真卿。颜真卿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了怀素,并告诉怀素,他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颜真卿为怀素写了《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第三,保持个性。

怀素的书法既十分专注地学习前人经验,又注重保持个性。在任性而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又汲取了前代书法的基础上,怀素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而怀素突破了这个限制,信奉但不迷信古人,这是怀素书法成就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趋之若鹜。然而作为一个叛逆者的怀素,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笔书”的领域探索,继承了张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如果说,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凭借的是艺术直觉。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则是在继承魏晋笔法“核心机密”之后的自觉创新。继张旭之后,怀素在中国草书史既是承前启后的佼佼者,更是叱咤千年书法史的领军人物。

唐大历十一年(777年)八月六日,怀素创作《自叙帖》,概括了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进行了描述。这是怀素的书法,已经大成。晚年的怀素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余生,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患风痹病,圆寂。

《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最初的六行,据说是收藏者苏舜钦(宋人)补写,与第七行以下的相比,确有天壤之别。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一气贯之。北宋大学士黄庭坚称道:“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米芾赞曰:“怀素草工瘦。”南宋名臣曹勋称道:“怀素字画名唐中,盖用意甚笃,加以琢削砻砺,会于瑰奇。”又《逐鹿帖》赞云:“藏真书法,末视公卿,草圣欲来,以酒为兵,意并逐鹿,雄杰可矜。旭颠素狂,弄翰之英。”

后人大加赞赏怀素在书法上天才式的悟性。宋代书法大家薛绍彭说:“怀素唐朝草圣超群,所谓笔力精妙,飘逸自然,非学之能至也。”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怀素那样超高的悟生,对于“屋漏痕”等词语一听就懂,无须细解呢?马哲说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待练字的功力到了之后,所谓的书论也就是一层窗户纸了。如果你练字能像怀素那样达到王羲之“墨池”的程度,那么恐怕对于书论的认识也将不亚于怀素吧!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99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得重要。“这话来形容怀素,恐怕亦恰如其分。只可惜怀素没有留下很多书论。如果他能将那些一听就懂的书论“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屋漏痕”、“夏去多奇峰”等详细讲解一番就好了,那就能减少今人的不少困惑。为怀素不写呢?这究竟是因为是要保密?是无法以辞达意?还是觉得太简单不屑一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