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芬蘭漁場地處加拿大東部海岸,歷史上其曾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異常豐富的產量而位居世界四大漁場之列,但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這座興旺了四個多世紀的世界級漁場卻陷入了無盡的衰敗和蕭條之中,恍然間輝煌變成了歷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令人羨慕的先天優勢

紐芬蘭有着成爲世界級漁場的優越自然地理條件:

1)沿海大陸架舒展,平均深度僅百米左右;

2)從北極南下的寒流在這裏與墨西哥灣暖流相遇,冷暖洋流的交匯給當地帶來大量降水的同時,也使表層和深層的海水發生交換,進而海底養分被翻了上來,浮游生物大量聚集。

3)入海的聖勞倫斯河也從陸地帶來了極爲豐富的養料。

上述種種有利條件最終使得紐芬蘭周邊海域成爲了鱈魚及其他衆多魚蝦進行捕食、產卵和繁殖的理想場所。而正是憑藉異常豐富的產量,紐芬蘭漁場曾實現過“供養歐洲”的壯舉。

2意外發現的資源寶庫

1497年,意大利人約翰·卡伯特在英王亨利七世支持下,踏上了尋找西北航線的征程。當到達紐芬蘭附近海域時,卡伯特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只見海水裏到處都是密集的鱈魚羣,他在日記中寫道:“這裏鱈魚數量多的根本不需要用漁網,只要把放有石頭的籃子沉到水裏,籃子馬上就裝滿了魚。”而另一位船員更是形容道:“我們簡直就是踩着魚羣的脊背上岸的。”

卡伯特記載和描述的鱈魚羣,猶如一座巨大金礦,不斷吸引愛爾蘭人、英國人、法國人、葡萄牙人前來開採,而作爲他們的落腳點,一座座大小漁村也隨之在紐芬蘭沿岸建立起來了。當時漁民們的捕撈方式大多是以家庭爲單位的小船出海,而在這種傳統的方式下,鱈魚的捕撈量十分有限,所以雖然經過了數百年經營,紐芬蘭豐富的漁業資源卻沒有受到實質性影響。

3饕餮盛宴背後的隕落

1無節制的掠奪性捕撈

進入二十世紀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歐美等國的工業能力獲得飛速發展。但是伴隨着生產力的蒸蒸日上和經濟的持續攀升,大自然承受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在紐芬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漁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它們成羣結隊地、不分晝夜地到處遊蕩,所到之處無論是魚類、蝦類還是貝類都被一網打盡了;它們不停不歇,一個小時的捕撈量就超過了傳統小漁船數月所得。可以說,它們非常強壯,但是也非常貪婪。

從表面上看,當時的紐芬蘭漁場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繁榮景象,即使到了夜晚,海面上也盡是如同繁星般密密麻麻的燈火,但是在一些有經驗的老漁民臉上,卻看不到絲毫喜悅之情。

2加拿大政府反應遲鈍

1977年,加拿大在新斯科舍、新不倫瑞克和紐芬蘭等海域設立了兩百海里經濟保護區。但是加拿大此舉並沒有使鱈魚得到喘息之機,而只是將掠奪者身份由外國船隊變成了加拿大自己的船隊。隨着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出臺,這些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將捕撈範圍擴展到深海,並用上了高科技的電子、聲納設備。1987年,紐芬蘭漁場的近海捕撈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10萬噸,對貪婪的捕撈者來說,這稱得上是一場饕餮盛宴,但實際上這是一場真正的末日狂歡。第二年,這座世界級的漁場終於發出了衰竭的呻吟,其鱈魚數量已經下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但面對亟待休養生息的現狀,加拿大政府的反應卻非常遲鈍。如果採取嚴格的禁漁措施,紐芬蘭生存發展的命脈和咽喉將被掐斷;但是如果不加節制,紐芬蘭漁場很可能會消失無蹤。最終在無休止的辯論和爭吵後,加拿大政府採取了逐漸削減捕魚量的做法。這不是懸崖勒馬,而是懷着僥倖心理的自掘墳墓之舉。對於重病的紐芬蘭漁場來說,溫和的治療之法已無效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們驚恐地發現:舉世聞名的紐芬蘭漁場已經無魚可捕了!

3已成歷史

進入絕境後,加拿大政府終於頒佈了全面禁漁令,一時之間,成千上萬的富裕漁民成爲了領取國家緊急救助金的失業人員,隨後人口流失、城鎮萎縮和經濟下滑等問題又接踵而至。存在數百年的紐芬蘭漁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淒涼的漁村、生鏽的漁船和了無生機的海岸。

無節制的掠奪性捕撈破壞了鱈魚的生活習性和它們生長、成熟和繁衍的規律,而加拿大政府如隔靴搔癢般的反應又錯過了恢復鱈魚資源的最佳時機。最終紐芬蘭漁民爲他們的貪婪付出了沉重代價。2012年,紐芬蘭漁場已經關閉整整二十年了,有規模的魚汛仍不見蹤影。

紐芬蘭漁場用流星般滑落的經歷,給全世界人們上了一課,這節課的名字叫“人與自然”。時至今日,這座存在了將近五百年的世界級漁場被給予了一句冰冷和蒼涼的總結:已成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