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土買賣是把土地、河流、湖泊等作爲商品進行交易的活動,這往往涉及到主權的轉讓。領土買賣在十九世紀以前比較常見,比如1803年,美國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214.5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地區。然而進入十九世紀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去後,和平與發展成爲時代主題,各國版圖也日趨穩定,且領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基本生存空間,每個國家對其都格外珍惜,這使得二戰以後的領土買賣呈現出了頻率少、交易面積小的特點。比如1947年蘇聯購買了芬蘭176平方公里的土地,花費了7億芬蘭馬克。下面本文將重點講述此次領土買賣活動。

1.源起——蘇聯兼併貝柴摩地區

1939年末,蘇聯挑起了對芬蘭的戰爭,次年初芬蘭戰敗求和,損失了11%的國土面積。

蘇聯肆意擴張的行徑將芬蘭推向了納粹德國的懷抱,蘇德戰爭爆發後,芬蘭對蘇聯宣戰,並奪回了蘇芬戰爭後失去的全部土地。但是當斯大林格勒的槍炮聲停息之後,預感到德國敗局已定的芬蘭急忙向同盟國試探退出戰爭的條件。而這時躊躇滿志的斯大林不顧英、美反對,堅持要求芬蘭既要割地又要賠償,即不僅要恢復1940年的和平條約,還要割取貝柴摩地區。

1944年9月,蘇芬兩國在莫斯科簽署停戰協定。根據這份協定,1940年和約重新生效,除此之外,芬蘭還要將貝柴摩地區轉交給蘇聯。1947年2月10日,二戰戰勝國與意大利、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正式簽署和平條約。《五國和約》確認了蘇芬停戰協定的一切規定,這樣,二戰後的芬蘭失去了直面北冰洋的出海通道以及4.584萬平方公里土地。

而在《五國和約》簽訂的前一週,蘇聯和芬蘭還簽訂了一份購地協議。而根據這份協議,蘇聯將花費7億芬蘭馬克,購買帕斯維克河上的尼斯卡科斯基水電站和水電站周邊的土地。這塊土地緊鄰貝柴摩地區,呈不規則的多邊形,共計176平方公里。

2.蘇聯爲什麼選擇用購買的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躍升爲超級大國的蘇聯不斷向外拓展勢力,而在這個過程中,蘇聯爲掩蓋其領土擴張的事實羅列了各種看似合理的“理論根據”。比如在兼併貝柴摩之際,蘇聯就搬出了“保衛國家安全”和“恢復歷史權利”兩種說法。

所謂“保衛國家安全”,是指貝柴摩地區距離蘇聯的北方重鎮摩爾曼斯克只有數十公里,這使得蘇聯的北冰洋航線處於不安全狀態;而“恢復歷史權利”是指蘇聯要恢復沙皇俄國時代的所有邊界和版圖。在斯大林看來,歷史上的芬蘭大公國從來沒有控制過北冰洋的出海口,而且貝柴摩地區從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一直是俄國的一部分,所以蘇聯兼併貝柴摩是“收回固有土地”。這時,也許有人會說既然蘇聯可以憑藉蠻不講理的強盜邏輯吞併貝柴摩地區,那麼其爲什麼還要選擇用購買的方式獲得芬蘭的土地呢?

這主要是因爲那塊多邊形區域自始至終都是芬蘭的一部分,蘇聯無法用“保衛國家安全”和“恢復歷史權利”等說辭強行吞併,所以爲了維持大國形象,蘇聯只得選擇用購買的方式。

3.蘇聯購地的原因

其實蘇聯購地的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

貝柴摩地區資源豐富,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鎳礦和銅礦,當地的產礦區與俄國諾里爾斯克、加拿大薩德伯裏的礦牀並列爲世界級的銅鎳硫化物礦牀。1938年芬蘭曾對當地進行過勘探,而蘇聯取得貝柴摩所有權後,於1945年開始地下開採,並逐漸開發出兩個規模龐大的礦區,它們分別是尼克爾和扎波利亞爾內。而鎳礦和銅礦被開採出來後,會被是運往附近的冶煉廠、精煉廠進行再加工。但是這一系列的生產工序都需要持續不斷的電力供應,所以爲了獲得充沛的電力保障,蘇聯將目光聚焦到了芬蘭帕斯維克河上的水電站。

1947年2月3日,蘇芬兩國簽署購地協議,在蘇聯購買的土地上,帕斯維克河穿流而過,而位於帕斯維克河上的水電站是尼克爾、扎波利亞爾內礦區最便捷的供電樞紐。可以說,蘇聯用7億芬蘭馬克購買了一部助力貝柴摩,乃至摩爾曼斯克州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