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普魯士曾經是一個可以影響歐洲走向的國家,數百年間,其從一個2.3萬平方公里的末流小國發展成爲了一個三十多萬平方公里的歐洲強國,在諸國林立和強敵環伺的歐洲,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難得。那麼普魯士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呢?其中又有哪些崛起密碼呢?

1從勃蘭登堡伯國到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國家的前身是勃蘭登堡伯國。十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爲抵禦斯拉夫人襲擾,將勃蘭登堡劃設爲伯爵領地。1415年,霍亨索倫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花費四十萬古爾登金幣從帝國皇帝手中購買了勃蘭登堡伯爵領地和選帝侯的資格。所謂選帝侯,是指根據1356年頒佈的黃金詔書,可選舉帝國皇帝的封建領主。從此之後,霍亨索倫家族一直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統治者,直至1918年。

在勃蘭登堡選侯國的發展初期,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當屬將東普魯士收入囊中。1618年,勃蘭登堡侯爵約翰·西吉斯蒙德以女婿身份繼承了男丁絕嗣的普魯士公國(即東普魯士)。而到了1701年初,勃蘭登堡選侯腓特烈·威廉正是在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實現了加冕爲王的夙願,勃蘭登堡-普魯士選侯國蛻變爲普魯士王國。自此在德意志諸邦中,普魯士成爲了唯一能與奧地利抗衡的力量。

2崛起探因

普魯士的崛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勃蘭登堡的地理位置對發展經濟有利。

美洲的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使歐洲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衰落了,取而代之的則是里斯本和北海兩岸的港口。在商路轉移的過程中,德意志中南部的某些邦國不得不向北尋找新的貿易出口,而勃蘭登堡正好位於他們的必經之路上。

第二,容克貴族的支持。

其實普魯士由弱變強的最主要原因是霍亨索倫家族和容克貴族(德意志東部地區的地主階級)的緊密相連。1653年,勃蘭登堡選侯弗里德里希·威廉與容克貴族達成協議:容克可以對農民行使警察權和裁判權,但其必須要交納軍事稅,以便籌建一支裝備精良的常備軍。

對財力雄厚的容克貴族來說,此項協議的達成一方面鞏固了其經濟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則爲其子孫提供了擔任政府官員和部隊軍官的機會。而霍亨索倫家族則憑藉數量龐大的軍事稅的支撐,將普魯士變成了一臺強大的戰爭機器,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時期(1713~1740),普軍總數超過8.5萬,佔到了全國總人口的4%,位列歐洲第4位。以軍隊爲後盾,腓特烈·威廉一世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官僚行政系統,在這個系統裏充斥着軍營式的紀律和森嚴的等級制度,而這位始終堅信軍隊是立國之本的國王也曾經說過:“朕乃君主,故可爲所欲爲。”至此,普魯士已經變成了一個奉行軍國主義政策的高度集權的專制國家了。而當腓特烈二世登基以後,普魯士在中央集權和軍國主義的道路上更是越走越遠。

3成爲歐洲強國

腓特烈二世極爲推崇法國啓蒙思想,他愛好音樂、詩詞,常常高談闊論地評論文學作品,並且自稱是伏爾泰的庇護者,但是這位被啓蒙思想家們盛讚的“開明君主”卻極度迷戀權力。

一方面,腓特烈二世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他改組國家最高行政機構“財政、軍事和王室領地管理處”,使之直屬國王;而且他不辭辛勞,親自批閱各部及各地呈送的大量報告。在此種情況下,官員只能服從而失去了所有的自主性,他們只是國王頭腦控制下的手腳而已。

另一方面,腓特烈二世鼓勵發展工商業、招徠移民,這些舉措促進了普魯士經濟的發展,但其深層次的目的卻是爲了增加稅收,以從容地擴展軍備。1740~1786年,普軍總數從8.5萬增至20多萬,而軍費開支更是佔到了國庫總支出的80%。憑藉這支重金打造的龐大軍隊,普魯士在1742年趁奧地利王位更迭之機佔據了富庶的西里西亞,1772年又參與瓜分波蘭,獲得西普魯士,從而使波羅的海沿岸領土連成一片。但是最不可思議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在腓特烈二世的率領下,這支軍隊在七年戰爭中愈挫愈強,幾乎以一己之力抵擋住了法、俄、奧三大強國的輪番進攻。

柏林街頭的腓特烈大帝雕像

1786年,74歲高齡的腓特烈二世在無憂宮中安然離世,此時,普魯士已成爲歐洲強國,領土擴大至19.5萬平方公里,人口也由300萬增至500餘萬,而腓特烈二世亦因果敢剛毅,獲得了“腓特烈大帝”的稱號。

繼承腓特烈二世衣鉢的是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1797),其在1793年和1795年又兩次參與瓜分波蘭,這使得普魯士成爲了面積30.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60萬的地區大國。腓特烈·威廉二世可謂是用實際行動遵循着“政府的基本法則就是擴張領土”的“至理信條”。

4統一初現

拿破崙帝國覆滅以後,普魯士成爲了與英國、沙俄和奧地利並列的歐洲四大戰勝國之一,其分割薩克森王國、合併威斯特伐利亞王國並瓜分了華沙大公國。而這一波肆意兼併的操作,使普魯士的疆界擴展到了萊茵河左岸和波羅的海南岸。此時的普魯士憑藉高度發達的工農商業、完善的行政系統和不斷擴充的軍隊已經具備了統一德意志各個邦國的絕對實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