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扣“兩個率先”目標,圍繞“人、城、境、業”四大維度,彰顯“一公三生”公園城市內涵,推進川西生態田園與現代旅遊城市相融互動,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換通道,全力推動生態文旅資源轉化爲旅遊城市高質量發展勢能,助力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

以“美”塑城 引領綠色“新”理念

堅持以世界眼光謀劃城市未來,以原真美學營造風貌景緻,以品質功能提升營城價值,以本土文化彰顯地域特色,樹牢公園城市營城發展新理念。

國際標準引領。委託清華、同濟等一流高校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及全域旅遊發展等專項規劃,開展大熊貓主題公園規劃設計全球招標,聘請石川幹子等知名設計師爲公園城市建設顧問,吸收借鑑園林景觀建設、綠色建築設計等國際頂尖理念和路徑,塑造滿城水色半城山的城市格局。

原真美學引領。堅持不破壞原有生態植被、不改變原有水系景觀、不拆遷原有建築遺蹟“三不原則”,通過“理水、護林、亮田、彰文、興業”等方式,實施精華灌區修復,在“灌區映像”林盤景區引入“藍城文創”、螢裏館等文創項目,建成“聚源竹雕”、灌區文化陳列館,再現灌區景象,煥發天府農耕文明時代價值。

文化傳承引領。構建富含“山、水、道、熊貓”文化特色的人文場景,形成“一綠道一主題”格局,加快建設現代高科技治水博物館、李冰紀念館等文展場景,精心打造中國田園詩歌小鎮、川西音樂林盤等蜀風雅韻、田園文創典範,持續辦好清明放水節、李冰文化節等品牌文化活動,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

以“美”化境 構建綠色“新”空間

遵循道法自然、厚植生態本底、倍增秀城底蘊,致力重現“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的盛景。

拓展生態空間做“加法”。編制《都江堰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9—2025年)》,構建 “一山、四縱、五橫、九河、多園”綠道網絡體系。高品質實施錦江綠道都江堰段建設,新改建三級綠道190公里,開工建設佔地達2800畝的天府源溼地,新增綠地17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爲43%,森林覆蓋率達60.2%。

優化生態環境做“減法”。堅持“雙限雙減、雙提雙優”規劃提升策略,主動縮減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啓動347平方公里省級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勘界定標,全市95.93萬畝林地納入森林資源保護利用紅線。圍繞減少污染目標,持續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發起成立岷江流域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檢察聯盟”,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成都應急水源、紫坪鋪水庫水質達II類標準,2019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15天。

塑造景城共生做“乘法”。統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和景觀塑造,推進“增花添彩”,打造安龍海棠花、天馬玫瑰花、大觀問花村、向峨彩葉林等觀花賞葉基地,錦江綠道、蒲陽河綠道等沿線遍植花卉,佈局休憩娛樂、文化商業服務空間,都江堰大道、西街、幸福路獲評成都市“最美街道”,實現景觀效益、生態效益的“相乘”提升。

重拳整治違建做“除法”。圍繞錦江綠道都江堰段建設,實施2183戶沿河兩岸棚戶區改造,整治違建3.1萬平方米,整改“大棚房”901畝。聚焦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全力攻堅違建別墅問題,預計拆除違建近20萬平方米、實施整治整改4萬平方米,把綠色還給青山、留給後代。

以“美”興業 轉化綠色“新”動能

順應市場規律推動模式創新,探索以公園城市理念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經濟精明增長、場景立體營造,促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成功創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成都首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首批天府旅遊名縣,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縣域旅遊競爭力百強縣市”。

聚焦全域旅遊發展。圍繞“大旅遊”創新產業鏈、培育生態圈,優化調整四川青城山旅遊裝備、都江堰精華灌區康養區、李冰文化創意旅遊三個產業功能區佈局,制定產業功能區發展規劃、整體開發方案等,出臺產業功能區配套政策,吸引融創、綠地、藍城、奧特萊斯、華西五糧液國際醫養管理中心等重大文旅項目入駐,康檢療養、生態旅遊、文化娛樂、鄉村休閒、旅遊裝備製造等綠色產業體系加快構建。2019年,全市新簽約33個正式協議項目,總投資達359億元。

聚焦消費場景營造。搶抓成都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重要契機,遵循商業邏輯,加快打造“青城山景區+奧特萊斯購物公園”“融創文旅城+熊貓之都”“灌縣古城+旅遊特色街區”三大主力商圈,構建“公園+”“景區+”“林盤+”“體育+”等多樣消費場景,提升打造6條主題文化街,“水街·川西印象”列入成都市社區商業消費新場景試點,2019年接待遊客2618.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實現308.1億元。

聚焦鄉村振興發展。出臺補改股等政策措施,鼓勵羣衆運用自有住房、宅基地參與川西林盤打造,串聯“七里詩鄉”“灌區映像”“天府原鄉”三大鄉村旅遊組團,培育“坐忘”等精品民宿38家,創建玫瑰花溪谷等3A級林盤景區7個,胥家獲評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全國第九批“一村一品”示範村鎮,“七里社區”列入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

以“美”育人 共享綠色“新”生活

圍繞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公園城市建設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品質功能優化、綠色低碳生活。

鞏固提升社會治理。抓實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加快智慧城管構建,建成智慧治理中心,啓動2個國際化示範社區建設,新建123個平安智慧小區,7個社區獲評“成都百佳示範社區”,柳街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

提升城市品質功能。制定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三年行動計劃”,以構建“城市綜合公園+社區公園+街頭公園”三級公園體系和“快旅漫遊”交通體系爲重點,啓動成灌快鐵都江堰、青城山兩個樞紐站TOD開發和都江堰-四姑娘山觀光軌道交通建設,成都嘉祥、三幼、泡桐樹小學、萬匯國際學府,成都市第一、第三人民醫院等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相繼落戶。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在全省各區縣率先編制低碳發展戰略規劃,積極推廣綠色建築、裝配式建設和成品建築。鼓勵共享電動汽車投放和充電樁建設,推動“新能源公交+共享單車+天府綠道”的慢行系統覆蓋城區,城鄉公交網絡覆蓋率和公交車出行分擔率分別達95%、15%,現代城市生活與節約社會理念相得益彰。

都江堰市官方信息發佈平臺

24小時新聞熱線:028-87111234

編審/鄔京文 責編/王 緋 張藝舸

編輯/高漸離 來源/市政府辦

都江堰市融媒體中心 Dujiangyan converged media cent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