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人們心中最莊嚴的紫禁城,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爲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幾乎成爲了皇家宮殿的代表性建築。但其實在歷史上,有一座宮城比故宮還要宏大,修建得無比豪華富麗,在都城建築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這一座宮城叫做明中都皇城,它位於安徽省鳳陽縣。雖然現在鳳陽縣只是一座小縣城,但在明代時,它因爲是皇帝朱元璋的家鄉而得到重視,只差一點就要成爲大明朝的都城所在。

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第二年他就開始下令建造位於家鄉鳳陽的都城。建立都城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耗費的人力物力無比巨大,所以歷代皇帝一般都會在前代遺址上立都,譬如頗受帝王青睞的長安、南京、洛陽等,而朱元璋卻想要另起皇都,這無疑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

而且在朱元璋看來,自己功勳彪炳千秋,都城規模須得比歷代帝王都要宏大,所以明中都的佔地面積有50多平方公里,皇城更是比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也就是這些因素,造就了明中都註定無法完工的現實。爲了修建鳳陽都城,朱元璋以南京和北京的故宮爲藍本,在全國調集能工巧匠、軍士民夫等,不少於百萬之衆,“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可是剛剛建立的明朝百廢待興,根本沒有這麼多開支可供支持如此浩大的工程,這讓建造的時間無限拉長。從洪武二年起一直到洪武八年,整整六年的時間,花費人力物力數以萬計,然而皇城還是沒能竣工。

當時皇城和禁垣的城牆已經基本建成,但多年勞民傷財,已然在當地激起了民憤。工匠之間開始發生鬥爭,拖慢了施工進度,而且還有偏激者在鳳陽宮殿中下詛咒,可見民衆和工匠積怨之深。朱元璋爲此龍顏大怒,處死了無數工匠,使得工程隊伍僅存千餘人,皇城的修建不得不暫時中止。

工程一旦中止,想要再開始就難了,經過一系列調和之後,朱元璋終於放棄了定都鳳陽的想法,轉而將其定爲明朝陪都,作爲爲皇子歷練、練兵之處。中都城的營建工程自此停了不少,但皇陵和外城城門仍在修建。

直至1402年朱棣即位後,下令將都城遷到了北京,後因北京離鳳陽太過遙遠,皇子也不再來此處歷練和居住,但中都城內仍然居住了大量百姓,同時也駐紮着軍隊和官署衙門以守衛和管理中都城。到了清代,鳳陽的宮城城牆開始被逐漸拆除,至今只餘下了午門、西華門兩個城門的臺基,以及僅存的1100米城牆。

中都城當年的壯麗與宏偉,是後世難以想象的,有學者稱之爲“東方巴比倫,明代第一流”。它曾經也有機會與故宮一較高下,然而最終卻只剩下斷瓦殘垣矗立在風雨中,我們也只能從僅存的遺蹟中,稍稍窺見它從前華麗精妙的模樣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