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自古以來,戰爭對國家和軍民來說都是一件大事,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爲了勝利,戰爭的每一環節都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戰爭的失敗。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與英印軍之間就發生過一起著名的“英帕爾戰役”,明明日軍已經將英印軍盡數合圍,最後卻還是慘遭失敗,這次戰役也被西方和日本的軍史學家評價爲“日本歷史上在陸戰中遭到最慘重失敗的一次戰役”。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處的一座邊境城市,東接山脈,西臨平原,英軍撤退到這裏以後,就將其建造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基地和後勤補給基地。1944年,德國爲了扭轉軸心國的不利局面,要求日軍進攻英帕爾,日軍方面派出的將領是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

說到牟田口,在如今的日本甚至世界來看,他的名聲都是比較負面的,但在當時他的確是一位“戰功赫赫”的高級將領。也就是因爲這樣,牟田口極度自負,戰爭還沒有打響,他便狂妄地宣稱:“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爲期不遠了。”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領着10萬兵力渡過了欽敦江,自信滿滿地朝着英帕爾進發。他們帶了大批作爲肉食給養品的牛羊,也準備了叢林運輸線,但牟田口沒有考慮到的是,叢林運輸線並不那麼安全,漫長的雨季也即將到來了。

戰爭初期日軍還是打得比較順利的,20天后軍隊就進攻到了距離英帕爾20公里處,封鎖了英帕爾的南部通道和北部通道。在英帕爾已經被日軍形成夾擊之勢的關鍵時刻,英印軍總司令蒙巴頓立即向美國空軍求助,美方也毫不猶豫將運輸機借給了英方,開始不間斷地向英帕爾平原投放物資。

到了4月10日,日軍逐漸逼近坦奴帕爾,包圍圈已經縮得很小了,但此時的日本士兵在連日作戰後已經疲憊不堪,本應休整一番,牟田口卻急於求成,命令軍隊繼續朝前進攻。可想而知,疲憊的日軍已經沒有以前的衝勁了,接下來的進攻也開始有了頹勢。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軍隊作戰曠日持久而不休,必然銳氣受挫,而且圍殲戰講究的就是切斷補給,如今英印軍已經有了空中補給,包圍戰自然就不好打了。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牟田口又下了第二個錯誤的決定,那就是更改主攻方向,從北面打入英帕爾。要知道北面幾乎都是茂密的叢林,而雨季也已經到來了,日軍在北面又要忍受林中陰冷泥濘的環境,又要忍飢挨餓,力量開始大大減弱。

而此時的英印軍呢?他們雖然在包圍圈中,但過得很是安逸,據戰後統計空投運輸清單顯示,聯軍在作戰期間向英帕爾提供了919噸糧食,5000只雞,27500個雞蛋,維生素525萬片,燃料83.5萬加侖,香菸4342萬支,總共62.5萬噸。而前線日軍缺食少糧,他們在向後方坐鎮的牟田口廉也申請補充糧食時,得到的回覆卻是:“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最後在飢餓、病痛、疲憊的折磨下,日軍士兵開始大批大批地死去,而連日的暴雨和山洪也將欽敦江渡江點全數暴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這時的牟田口才驚覺戰爭的天平已經偏向了敵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最終這場野心勃勃的戰役,以日軍狼狽撤軍而告終,據統計日軍傷亡2.5萬人,其中許多都是餓死或者病死的。

而在戰爭結束之後,牟田口甚至還大言不慚道:“我不認爲英帕爾作戰是一次失敗的戰役。正是因爲攻打了英帕爾,才使得敵人沒有奪取整個緬甸。如果當時沒有攻打英帕爾的話,緬甸戰區現在可不得了呢。”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次戰役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牟田口的自大和戰略失誤,他一方面對後勤準備不夠充分,另一方面太急功近利。但在回國之後,面對舉國上下的罵聲,他絲毫不見懺悔之意,甚至在參加舊日部下的葬禮時,牟田口在葬禮上大肆分發自制的小冊子,上面寫的都是自我開脫和辯解的話。

在接受採訪時,牟田口也將戰爭失敗的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部下的身上,而一旦有英帕爾戰死士兵家屬來訪,他永遠推脫不見。直到他臨終前,牟田口還不忘叮囑兒子,將辯解小冊子在葬禮上發放給每一個客人,以證明自己在戰爭決策中的“清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