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哚哚唸——只做有內容、有態度的體育報道、體育評論。

一個轟轟烈烈的週末,2020年CBA全明星賽正式落幕。在第一天的星銳賽及單項賽預賽過後,筆者曾在朋友圈中對今年全明星賽一些進步之處表達了欣喜之情,不過稍微有點遺憾的是,第二天的正賽以及單項賽決賽乃至新增的球星1V1環節,似乎還是有點對不住觀衆的期待,下面筆者就來分享個人的一些觀賽感受。

● 亮點和進步:

首先說賽事包裝上,直觀的感受便是正在努力將有特色的本土文化融入到賽事宣傳中,從球衣的設計到宣傳照的拍攝,筆者都能感受到主辦方在重新找回本土聯賽該有的中國特色,或者說是一種“文化自信”。雖然在過往的全明星賽上也曾出現過諸如烽火臺等效果,但無論是從設計感還是統一性上來說都是有了不小的進步。如果非要骨頭裏挑刺兒,那就還是得嫌棄一下贊助商logo的露出太過突兀,無論是在球衣上還是在球場地板上,這在聯賽常規賽階段也是一個被網友所詬病的問題。但正如網上一些評論所言,姚主席千辛萬苦拉回來的贊助,終究得讓客戶先嚐到一點甜頭,這也是未來聯賽可持續發展的一點基礎。假以時日,相信這一點小瑕疵也會找到更好的融合方法。

再說回賽制,雖然全明星週末第一天的比賽現場上座率還不是太高,也因此在網上又遭遇一通冷嘲熱諷,不過看過整個夜晚的現場活動,還是得感慨設計得挺用心。

作爲墊場性質的3V3環節,也許有人質疑3V3的觀賞性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賽制是目前中國籃球羣衆基礎的一個基本環節,無論是校園籃球還是各類社區籃球活動,受到場地以及參與者技術和身體條件的限制,大規模開展正規5v5全場比賽難度較大,而3v3模式卻適合更好地在大衆羣體當中推廣籃球運動,這相信各位平時打球的夥計也深有體會。

而在全明星賽的開篇以3v3作爲墊場,在筆者看來也是釋放一個信號,那就是要繼續深挖和發掘這個羣衆籃球市場,將CBA這個職業聯賽更好地下沉到大衆領域,既是推廣聯賽和全明星賽, 同時也是讓更多普通人愛上籃球,往長遠了講,這對未來的國家籃球運動選材也是一個強力補充。

再說星銳賽,這兩年引進的大學聯賽體系與職業聯賽體系對抗的概念也許談不上先進,但對國內兩種人才培養體系的豐富和完善可以說是有着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兩撥年輕人代表着兩個人才培養流派,登場球員勢必不會像以往那樣純粹把全明星賽當秀場,而是更願意真刀真槍大幹一場,這一點可參考NBA全明星新秀賽與正賽的區別。而拋開場上球員,兩個體系背後的管理者也需要在這樣的對決中反思不足,見賢思齊,雙方的相互學習才能促進彼此不斷提高水平,歸根結底受益的還是中國籃球這個大家庭。

最後再說回單項賽,技巧挑戰賽花樣越來越多,雖然也是屬於模仿NBA,但看到胡金秋這樣的大個子連續淘汰熱門小後衛,還是能讓觀衆感受到不小的樂趣。而三分大賽則還是依照慣例將目前表現最好的一批投手集中起來互拼射術,這倒是姑且不談。那麼最讓人期待的扣籃大賽,最大的亮點還是特邀了擁有良好羣衆基礎的民間扣將——“雲南滑翔機”矣進宏如願出戰。

記得去年扣籃大賽由於王仔路等球員極其敷衍的扣籃動作,筆者曾在文章中憤怒批判,而當時便有很多網友在呼籲應當讓矣進宏、陳登星這些專業進行扣籃表演的民間高手前來踢館,而今年當民間扣將如約而至時,還是要感謝主辦方從諫如流,也讓這些民間高手能夠來到更大舞臺展現自我,最終矣進宏順利奪冠後的喜極而泣,也讓我們感受到小人物的不易,這也是對CBA全明星賽增強與民間籃球互動這一行爲的一次肯定。而矣進宏在兩次完成動作之後主動提出再秀一個的那份表現欲,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他對這個舞臺的尊重,也是一種渴望得到認可的勇敢吶喊,這一點我想也是每位登上這個舞臺的職業球員該學習的。

● 不足和不解:

雖然前文在談到亮點和進步時也捎帶提及了一些小瑕疵,不過接下來筆者還是想更加詳細地談論幾個更直觀也更戳心的缺陷。首先說到的就是全明星主菜——也就是週日正賽,作爲全明星週末的最大秀場,星味最足的正賽卻時常被形容爲雞肋,這一點在今年本來應該得到改善,可惜從最後結果來看,似乎還是回到老路上,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我們的全明星“不會玩”。

楊毅在解說中有句話說得很對,球員就是得有某個單項的技能特別純熟才能在這種舞臺上玩得起來,這一點確實也是如今咱們CBA本土球員的不足之處。受限於身體天賦,我們的球員很難像NBA全明星賽那樣動不動各種空接暴扣,不過除了最具觀賞性的扣籃之外,其實球員們可以爲球迷們呈現的內容還有很多,諸如雜耍式的運球,logo shot,當然這些都需要基本功的支撐,只有當你真正擁有單項技能的硬實力加成,在場上才能完成真正隨心所欲的表演。

另外還有一點老生常談的就是國內球員的表現欲,正賽其實還是跟以往大差不差,擅長娛樂大衆的郭艾倫缺陣,場上球員的互動性和表演性也有點缺失,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談及的,球員身體天賦的不足加上一些單項專長還不夠爐火純青,讓他們難以在場上玩出花來。而另一方面,便是球員們本身的表演慾不足,像阿聯與趙繼偉這樣身高懸殊的對位,或者韓德君這樣的大個子內線打控衛,這些最能打出“故事性”的全明星正賽樂趣點,在比賽中還是太缺乏。而當阿聯後半程不再出場,加上漫長的中場環節帶來的觀衆流失,都讓下半場球員們認真起來之後已經很難調動現場氣氛,即便最後的結果是以廣東隊後場雙星胡明軒和趙睿一個準絕殺一個拿MVP“圓滿收官”,但在廣州這個南方隊的“主場”還是缺了一絲該有的熱烈氛圍,多少有些可惜。

說完每年都同樣崩盤的正賽,還是得提提讓筆者最不解的單項賽和1V1環節。競技場面就不談了,單說那直接拉低扣籃大賽檔次的演藝明星助陣環節。如果說技巧賽和三分大賽上草根球手和演藝明星的亮相更多是增強一點互動,對於最終賽果的影響不算太大,那麼扣籃大賽第一輪演藝明星的助陣對比賽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打擊,其中受影響最大的便是本來有望與矣進宏爭冠的小外援費爾德,由於助陣嘉賓Gai的配合不力,導致其首輪扣籃僅僅拿到31分,基本上無緣爭冠,還是讓人感到非常可惜。

在筆者的記憶中,扣籃大賽其實大部分時候還是球員們自己完成動作的居多,除非能有一位默契度十足的搭檔來爲其拋球做配合、或者自身身體天賦逆天到足以抵消同伴配合能力的缺陷,否則球員們還是很少以多人配合的方式完成扣籃動作。然而此番扣籃大賽第一輪強行爲每個人增加了嘉賓助演的環節,非但沒能增強互動性,還把扣籃大賽該有的觀賞性給打了折扣,着實是一大敗筆。此外正賽休息期間兩次明星獻唱帶來的尬場畫面也是令筆者無力吐槽,強行的文體互動帶來的傷害性實在太大。

最後筆者想說的就是今年新增的球星1V1環節,由於傷病問題,最開始的阿聯VS周琦這組對決最終沒能上演,而趙睿與林書豪這一組雖然比分膠着,但是由於雙方過多進行外線投籃而缺少一對一斗牛時的對抗性,還是讓人覺得不過癮。而除開兩組全明星球員的對決,本次1V1最大的看點、也是應觀衆要求而後續補上的杜鋒VS曾繁日,原本因爲師徒之間在比賽場內外的花絮而讓人充滿期待,然而前期海量的造勢鋪墊,最終卻僅僅安排打了兩個回合,而且並沒有出現人們期待的“阿日給杜鋒上身體對抗”場面,將一個原本非常有爆點的創新環節再度變爲了雞肋,還是讓人感到遺憾。

● 總結:

每年都是帶着“它正在慢慢變好”的心態打開CBA全明星賽的直播信號,但正如這個週末發生的一切,興奮和期待都隨着比賽的進程慢慢變成了感嘆,嘆高開低走,嘆狗尾續貂,嘆一手好牌打爛,最後只能自我安慰又省下一張現場門票。對於今年CBA全明星賽,雖然大家都在稱讚它的進步,但筆者更多的還是感到惋惜,許多很好的出發點最後都在執行上除了偏差,加上我們的球員天生缺乏一絲張力和表現欲,讓全明星賽依然沒能真正成爲一個值得細品的大秀場。我們理解主辦方的種種難處,但還是希望未來它能揚長避短,真正意義上地成長爲我們自己的品牌和樂園。CBA2.0,值得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