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人來說,要想出遠門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有飛機、高鐵、汽車等諸多便利的交通工具,可以很快速並且舒適的到達我們的目的地。然而對於古人來說,他們要是出一趟遠門可就沒這麼簡單了,不僅是古人的交通工具沒辦法和現代比,他們的花費也是巨大的,因爲古代的基礎設施基本上是沒有的。那麼可能大家要問了,如果古人出遠門,他們需要花費多少錢呢?答案可能讓你們喫驚——古人出行一次要花費他們一年以上的積蓄,這還要看他們出行的距離遠近。那麼古人出行的花費成本爲什麼這麼高呢?就跟我們剛纔說的,古人沒有我們現代這麼發達的交通,並且道路曲折,出一趟遠門是很難的,他們只能是近距離的出行,對於那種南轅北轍的大遠門是很少出去的,所以他們如果要出遠門所發花費的金錢和時間都是很大的,那麼他們換算成今天的成本有多大呢?

我們就以中國古代最爲強生的唐朝舉例子吧。以唐朝時期北京到瀋陽的距離,全程有七百公里取整數計算,而古代最爲舒適和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了,(別說騎馬,並不是很舒適),雖然馬車也是比較顛簸,但總體還是很好的,它的速度能夠達到每天35公里的樣子,這個還是要在馳道上進行,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沒有崎嶇的山路情況下,如果乘客沒有行李的話,當時車夫每五十公里收取一百文銅錢的價格。

這是在沒有行李的情況下,如果乘客有行李還比較重和多的情況下,每50公里就要多收一百文,我們再計算馬車的速度勻速35公里每天,這樣700公里走下來也需要20天時間,再加上休息等其他時間,怎麼也要25天才能走完。那麼這樣算下來車伕一趟得的收入就是1400文,再加上住宿喫飯的,算下來就相當於二兩銀子的價格,這是基本價格,如果你路上生病啥的還要自理。

那這二兩銀子又該如何換算呢?按照相關資料記載,唐朝時期的二兩銀子就相當於現在的4000元左右的人民幣。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當時在北京的人,想要回到700公里之外的家鄉,又想要舒服快速的到達,選擇當時最爲有面子的馬車回家,他至少要準備4000塊人民幣。那麼換算成我們現在的北京到瀋陽的高鐵票價也就是300元,即使是飛機票也就600元而已,並且我們只需要3-4個小時就能快速到達,通過這樣的換算,是不是覺得古代人出遠門是多麼的辛苦和不便呢?

其實在中國古代出遠門爲什麼這麼不方便,也是怪中國的版圖實在太大了,而人們又沒有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去使用。所以平時人們都只是近距離地走動,基本不會出遠門。除非是碰到了逃難或者饑荒等原因不得已才爲了生存出門。這裏不僅僅是平民百姓不容易,很多當官的人也經常因爲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而耽擱。他們因爲職位的變動,時常要去別的地方任職,且變換的比較勤快的話,很多人就因爲受不了這樣漫長的路途而死去了。所以說有一個便利的交通工具真是古人的幸福啊。

如果只能靠走路出門的人和那些可以坐馬車人,他們的貧富差距究竟有多大呢?他們的出行成本又如何?我們就看看他們出行所需要的一些東西就知道了,大家都看過莊子的《逍遙遊》吧,裏面說的那個村子裏,人們想要到比較近的地方,他們需要帶上一天的乾糧以保證自己的需求。那他們要出去稍微遠點的地方,就比如我們剛纔說的北京到瀋陽這樣的距離,他們至少要準備一個月的乾糧,否則他們就會被餓死。那如果他們要進行1000公里以上的出行,他們就至少要帶三個月的乾糧。所以我們從這裏就能得出,古人出門需要的並不是遊山玩水的興致和舒適,他們是迫於無奈生計纔出遠門,而他們出遠門的必需品就是讓自己能活下來的糧食是最爲關鍵的。

既然他們要帶乾糧,那麼我們就再來算下他們所需要的乾糧的重量,這也是他們的出行成本。我們假設一個成年人,一頓需要糧食大概是二兩的樣子,那麼一天三餐就是六兩,那麼一個月的乾糧就是二十斤不到,三個月就是六十斤左右。想象一下,揹着六十斤重的乾糧去出遠門,你受得了嗎?就算是現代的負重鍛鍊,也不過是十斤或者二十斤來鍛鍊,更別說是六十斤的乾糧了。並且他們還要趕路,所走的路並不是平坦的柏油路,而是鄉間土路,這些路根本就是崎嶇難走。而平民百姓自己穿的鞋子更是沒有。好一點的有布鞋,沒有的就只能穿草鞋,這些都是古人出行所必須的成本,這些成本不是靠金錢就能換算得來的。

所以說,古人要出遠門那絕對不是去遊山玩水,而是真正的災難,除掉那些爲了當官的人們,沒有人會願意離開家鄉去背井離鄉生活的。因爲這樣他們的成本太高了,高到可能會讓他們丟掉性命,所以說不要再被穿越劇騙了,古代不是那麼容易生活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