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益凸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今年下降3%,到今年第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滑6.8%;從美股十天多達四次熔斷,到美國原油期貨暴跌至負值。這些經濟下滑的數據,紛紛刷新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低。

這足以證明,這次“新冠危機”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已經超過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超過了2003年“非典危機”。根據當前國際疫情蔓延的態勢,“新冠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沒見底,如今也依然看不到經濟復甦的跡象,甚至不排除會導致全球經濟大蕭條。

從各國應對這次危機的反映來看,疫情爆發後各國都採取了封城、強制居家隔離等措施,人員流動暫停,能源需求下降,經貿活動減少,必然對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直接表現在股市、石油等數據下降到創歷史的低谷。爲了抵消經濟頹勢,必然需要復工復產。但這本身就是個矛盾體,是要命還是要經濟,但不要經濟也是另一種“要命”,這也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現實考驗。

相比較其他國家,中國率先遭受到疫情的衝擊,雖然經濟也出現低迷,但從疫情平緩之後的3月份開始,就已經出現復甦反彈跡象,這顯示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十足。

除了在疫情防控下有序開展復工復產之外,近幾年持續有效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中長期發展營造環境和儲備能量,尤其是中國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使得在國外疫情嚴重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依然有堅挺的復甦態勢。

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分析中也能看出,在全球180多個國家中,有170多個都是負增長,中國是爲數不多的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明年中國經濟增速還將大幅反彈達到9.1%的增長,說明全世界都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期待中國在疫情之後帶動全球經濟復甦。

我們知道,拉動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分別是:出口、投資和消費。從出口的角度來看,當前新冠疫情給全球各國都帶來嚴峻的危機,歐美經濟損失尤爲嚴重,全球貿易幾乎處於停滯,因此出口量大幅下降,今年全球貿易萎縮已成爲定局,靠出口貿易是很難拉動經濟增長了。

從投資的角度看,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計劃總投資額高達50萬億元。新基建包括以5G、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爲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的融合基礎設施;以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等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這些都是未來幾年的新興高科技產業,具備強大的潛力,必將爲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如果說2003年“非典危機”成就了以淘寶爲代表的電商平臺的崛起,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誕生了“互聯網+”和共享經濟,那麼2020年的“新冠危機”後又會成就什麼呢?新基建等新興產業無疑是最具希望的發展趨勢,在新基建領域的投資不僅能在短期提振需求,從長遠來看更能提升經濟運行的效率。

從消費的角度看,疫情進入常態化後,報復性消費並未出現,我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如何讓老百姓放開手去消費?武漢、杭州等全國各城市的做法是發放消費券,消費券“勸”消費,刺激大衆消費熱情。有統計顯示,政府投入1元錢,至少可以帶動8元錢的消費。中國作爲一個潛在消費市場,通過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也是卓有成效的。

新冠疫情“黑天鵝”事件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損失十分巨大,但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的衝擊,近日通過科學判斷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提出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六穩”工作,就爲中國的經濟民生指明瞭總基調,釋放出一系列積極信號,讓中國經濟復甦增長有了強大的制度保障。

新冠疫情對全人類都帶來巨大的危機,但從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危機”既包括危險,也包括機遇,然而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前者,只有少部分人能看到後者。我們應該從新冠危機裏發現更多機會,比如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比如疫情後對醫療行業的重視等等。

我們應該有自信,從人類的發展史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但疫情絕不會改變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中國經濟的復甦勢頭已經起到了對沖作用,我們要相信科技發展,相信經濟全球化步伐,相信未來!(文/雪峯紳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