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地都在有序推进开学复课,为帮助广大学生尽快稳定思想、找准状态、实现心理“复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都积极开展了开学心理第一课活动,对中小学生及时进行了复学衔接阶段的心理疏导。那么,在开学第一课后,还有哪些学生心理工作要做呢?笔者认为各学校还应在“一课二询三活动四家庭”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常态框架下,从以下六个方面协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01进行一次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各学校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一次复学后心理健康和复学适应普查。对来自疫情重点地区和有基础性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重点筛查,并进行持续跟踪,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对于筛查出的存在一定心理困扰的学生,要及时安排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对其进行心理状况评估,建立完善一人一册记录,持续关注跟进。对于高风险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家长签订学生心理状况告知书,并畅通转介渠道,及时进行转介。

02构建完善一个三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

各学校要建立完善好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明确工作流程。各班级可设立心理委员,每两周上报《班级心理晴雨表》,便于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掌握班级同学的日常心理动态;各年级要对班主任和所有任课老师加强心理问题异常识别及处置培训,对于行为情绪表现出异常波动的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及时汇报给级部,级部上报给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然后对相关学生安排心理测评及面谈评估。学校要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及干预领导小组,明确预警防控工作流程,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做好相关信息的发布和事态发展的研判。

03为学生提供一个求助平台和心理援助途径

各学校要及时通过心理咨询热线、心语信箱、qq在线心理服务、心理辅导室等线上线下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畅通学生心理问题的求助途径,确保每一名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都知道如何求助、向谁求助。

04分主题组织一次团体心理辅导

各学校要通过班会、课堂观察、谈话、问卷普查等多渠道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根据学生尤其是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分类做好辅导方案。通过线上线下不同主题,像如何在疫情后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与人际沟通、如何在疫情后进行有效的自我时间管理、如何与压力共舞等团体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尽快克服“开学综合征”,正确认识疫情及其影响,学会调控情绪、适应环境、自律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心理正能量。比如在调适情绪主题辅导活动中,对于不善于语言表达和沟通的学生,可使用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如绘画,带领同学们感受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内心、突破自我的限制,从而推进学生在情绪、认知、身体等各方面的整合。

05开展一系列文体拓展活动

各学校要结合疫情防控形势,积极稳妥开展一系列校内文化、体育、娱乐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学生调节生活节奏,释放学习压力,舒缓紧张情绪。要统筹安排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学习生活模式。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把握好学习节奏。如在课间,学校心理中心可与学校艺术中心和校广播电视台合作,用舒缓减压的音乐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放松身心,积蓄力量。还可以开展疫情期间最美事迹学习活动,突出展示各行各业年轻人临危不惧、志愿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汲取正能量,增强应变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型思维。

06安排一次家校沟通

家庭是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组织教师通过入户、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所有学生开展一次家访,重点了解学生居家学习情况、情绪状态、思想波动、亲子矛盾,宣传并解释好学校教育教学安排、防疫措施。毕业年级家访时要加强高考、中考政策和安排的宣传解读,缓解家长和学生焦虑,增强家长的信心。家访中发现的问题,学校要及时汇总,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线上家长学校等活动,就困扰家长的典型问题如如何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等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广大家长关注特殊时期学生心理状态,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共同营造愉快和谐的家校共育氛围。

作者 高立平,淄博市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参编过多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