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流傳的俗語老話很多,絕大多數都會給人以智慧的啓迪,特別是能夠教會人如何爲人處世,如何做人,是老祖宗們人生經驗的總結。可是,對於有些俗語,我們似乎感覺有點矛盾之處,比如關於“窮人”的俗語老話很多,其中卻有兩句看起來有些矛盾,那就是“人窮少在家,儘量多在外”和“人窮莫入衆,言輕莫勸人”,那麼,這兩個俗語真的矛盾嗎?

“人窮少在家,儘量多在外”的意思是,人如果比較貧窮,就要少呆悶在家裏,而要儘量到外面的世界多走動走動。人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窮志短,窮呆了,窮傻了,整天貓在家裏兩手捧着個腦袋,想不出脫貧的辦法來。因此,就應該勇敢堅定地走出家門,多接觸些人和事,瞭解外邊的世界,社會形勢,市場行情等等,才能夠尋找到更多改變貧窮境況的機會。所謂“窮則思變”,不想變通,不思進取,豈能變化?整天死蹲在家裏,等着天上掉餡餅的人,永遠也改變不了貧窮的命運。而只有走出去,動腦筋找出路,肯喫苦又勤勞的人,纔有脫貧致富的可能。

“人窮莫入衆,言輕莫勸人”的意思是,人窮的時候,不要輕易把自己置身於大庭廣衆之下,因爲窮人說話沒有分量,所以也不要輕易去規勸別人。顯而易見,這句俗語帶有較明顯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性傾向。窮人就因爲社會地位低下,家庭貧窮,就不能融入大衆,更不能有說話的資格,否則,就會遭人白眼,讓人瞧不起,更是沒有說話的資本,說了別人也不會聽。顯然,這種說法是具有歷史時代侷限性的,封建社會里如此,現在就不應該了,如今不分貴賤,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是有身份地位的,都可以置身大衆,只要說的有道理,誰都有說話的資格和權力。

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俗語似乎感覺有點矛盾。既強調了窮人應該“少在家”和“多在外”,又規勸窮人“莫入衆”和“莫勸人”,豈不相互矛盾嗎?多在外少在家,不就是要進入大衆的視野,和更多人打交道,找門路,討生計嗎?其實,這兩句俗語老話即使是放在一起使用,也是不矛盾的。因爲窮人只有走出家門,到外面的世界闖蕩,才能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好日子是坐等不來的。而在外邊與別人交往交流的時候,還是要儘量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份,特別是在大庭廣衆,重要場合的情況下,應該少說少議論多聽多看看,輕易不插嘴不打岔,以免引起別人的誤解,甚至討厭和侮辱。而要從中發現那些真正不是“嫌貧愛富”的真心朋友,從而得到他們的真誠幫助,齊心協力,一起拼博,才能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您說是吧?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