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弗洛伊德案能推動美國種族平等嗎?知名華人學者:無法一蹴而就

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以悲劇性的方式激起了美國民衆抗爭種族歧視與警察濫權的聲浪。在悲痛之餘,人們呼籲改革警察系統並推進美國社會種族平等。

弗洛伊德之死會成爲改革的催化劑嗎?知名華人學者、紐約大學政治學終身教授熊玠接受中新社記者郵件採訪時表示,無論是要求美國白人糾正對非裔的歧視還是改革美國警察制度,其背後都有久遠的歷史因素,無法一蹴而就。

熊玠認爲,美國主流社會對黑人的歧視並非通過法律或平權運動便能解決,而是關乎白人對黑人的態度。若不能把白人對黑人的態度真正糾正過來,是無法成功的。

他表示,美國的種族問題可追溯至美國販賣黑奴的歷史。自英國殖民時期起美國這片土地上便有了黑奴,美國獨立黑奴制度延續。雖然南北戰爭後於1865年通過的憲法第十三修正案廢除奴隸制度,但黑人仍沒有與白人真正享受同等的權利。

譬如,黑人不得與白人同校上課,必須去所謂“分別而平等”專爲黑人設立的學校。一直到了1954年後才正式改變。自此以後的民權運動,美國的黑人逐漸在書面上贏得了較多的平等權。“可是白人對非裔歧視的心理,還是能從白人警察與黑人間一向緊張對峙的關係看出。”

“這次的弗洛伊德事件將黑人被壓抑的憤怒與心結,全部暴露發泄了出來。”熊玠表示,儘管弗洛伊德之死引起的抗爭已席捲美國50個州,但當下要想切實改變白人對黑人形象的認知以及相處態度並不容易。

他還表示,早在2014年美國密蘇里州就有一位黑人被警察槍殺引起大家憤怒,並呼籲改革警察制度,但“經過這些年,並沒有具體的成效”。他同時認爲,改革美國警察制度雖然困難,但相較之下比改善種族問題要容易。

弗洛伊德案件也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多國民衆上街聲援,反對種族歧視。熊玠認爲,這些國家上街遊行的民衆,與其說是響應,毋寧說是“共鳴”。

他以澳大利亞舉例。當年澳大利亞的祖先由英國來到這片土地時,原住民無力對抗這些船堅炮利的外來者,結果弱肉強食被趕到偏野角落。他們的子孫至今仍脫離不了“原住民”的標籤。

在弗洛伊德案發生後,澳大利亞多次爆發大規模遊行。在街頭的遊行隊伍中,抗議者不僅高舉寫着“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牌子,還能看到澳大利亞原住民“紅黃黑”三色旗。

“原住民以聲援美國非裔之名來表示他們自身歷代受歧視敢怒而不敢言的悲痛。”熊玠說,這是一種“心有慼慼焉”的“共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