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回忆叫作零食,有一种渴望也叫作零食。出生于八九十年代的小孩,记忆中最令人向往的零食,无非是面包、方便面、汽水、糖果等,在现代小孩眼中十分寻常的食物。

事实上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了解了零食的重要性,尤其是女孩子们对零食更是情有独钟。

从古到今我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人们会使用米、面等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制作出各式各样、味道鲜美的零食糕点。这些零食主要是给孩子们吃,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一日三餐满足不了身体成长的需要。平时适当的吃一些零食,可以让孩子品尝到独特的美味,同时也能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美味零食大于天。”,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人们都喜欢吃,看到美味的食物都忍不住会垂涎三尺。而随着人们对食物的研究和制作,零食逐渐在人们生活中发展起来,如今在市场上各种琳琅满目的零食,不同的形状、口味和包装,吸引着人们的味蕾

“零食”就是在正餐之间或者正餐之后吃的食物。零食不管饱却异常美味,吃起来口感清新、唇齿留香。所以自古以来零食都是,人们很崇尚的一种食品,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候喜欢吃零食,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也会拿出一些餐前的甜点。

“吃”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每天都要吃健康的食物。唐朝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而且唐朝的女子以胖为美,在“吃”的问题上,不受思想的约束,所以唐朝女孩都比较喜欢吃零食。

就像男人喜欢抽烟一样,女孩子都喜欢吃零食,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在唐朝时期女孩子就开始喜欢吃零食,当时的零食种类比较多,有些零食一直流传至今,仍然是女孩子或者小朋友喜欢吃的食物。

笔者认为,零食虽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却是一种幸福的象征。烦恼的时候可以吃一些零食,悲伤的时候也可以吃零食,高兴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吃零食、聊天,所以零食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是一种独特的“解忧消愁”的方法。

唐朝时期的零食,穿越时空的美味

唐朝时期,各种零食就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吃零食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各种零食也逐渐搬上了老百姓的餐桌,特别是女孩子平时喜欢吃一些零食。

一、糖画的产生和发展

糖画既属于人们喜欢吃的零食,又属于民间艺术。糖画的意思就是用糖做出的图画,这种美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将美食和图画结合在一起,看起来既优雅又美味,也是民间比较流行的一种零食。

糖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是相关资料记载,到了明代时期,这种食物开始流传并且逐渐发展。糖画俗称“倒糖人儿”,最早是由剪纸艺术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饮食,这种食物制作的过程中,靠的就是唐人师傅精湛的手艺。

我们在购买糖画的时候,就会看到师傅使用小铜勺,直接将糖水滴在案板上。师傅制作的过程中或提、或顿、或放,动作潇洒自如,就像大画家在泼墨作画一样,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画出各种动物或者花鸟的形状。

将糖画制作好了之后,上面放一根细长的竹签,等这副糖画稍微凝固了之后,就可以拿起来给小朋友吃。在很久以前的古代,人们就开始用糖来制作各种零食,到了现代,糖画仍然是很多人喜欢的美食。

平时带着孩子外出的时候,看到糖画一定会买一个。这种零食既漂亮又香甜,看起来也赏心悦目,而且能够极大的满足味蕾的需求。

然而如今零食种类繁多,糖画确实难得一见,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零食。

笔者认为糖画不但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民间艺术品。这种零食口感独特,吃起来又脆又甜,而且不粘手、不滴油,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糖画,用舌头轻轻的舔一下,各种甜蜜直接融入人的心田。

二、流传千古的——馓子

馓子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面粉制作成各种油炸食品,馓子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到了唐朝,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吃馓子,这种食物存放方便,而且吃起来口感香脆,色泽光亮、不油腻,再配一杯牛奶或者豆浆来吃,更能品尝出食物独特的美味。

1.馓子的产生和发展

馓子最早起源于寒食节。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止老百姓引火做饭,为了方便饮食老百姓就发明了一种油炸好的面食,这种食物随时可以吃,既不怕凉又不怕潮,在当时被称作为“寒具”。

苏东坡曾经写过《寒具》,“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写出了一个漂亮女子制作馓子的场景,首先用手将面揉搓成细细的长条,然后放在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刚出锅的馓子色泽鲜亮、甜脆可口。

明代的李时珍,也对这种食物有独特的见解。《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馓子自古至今都是人们比较喜爱的零食,特别在唐朝因为女孩子不怕胖,所以经常会吃馓子。

笔者认为,我们的祖先对吃还是比较有讲究,他们用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制作出各种美味的零食,既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也让日常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情趣。农闲时节吃美味的馓子,能够让人忘记每日的奔波劳碌,感受到这一刻的惬意和幸福。

2. 馓子的制作方法

馓子从产生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唐朝女孩子平时都比较喜欢吃馓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馓子的制作方法和口感也有所提升,现在人们吃的馓子包括香脆口感和甜口的,而且吃法和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

馓子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和面,用淡盐水和面能够增加馓子的韧性,面团制作好了之后,大概放置在台面上放置20分钟,再用双手将面团揉搓成5毫米直径的细长条,一边揉搓一边放入花生油,避免面条之间相互粘连,影响到食物的制作。

细长的面条揉搓好了之后就要下油锅炸,大概油温在220度左右,就可以将馓子炸熟。人们为了使馓子的卖相更好,制作成花朵型、帚型等不同形状的食物。如今馓子已经成了民间特色小吃,也是老百姓比较喜欢的一种零食。

笔者认为馓子虽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口感好,所以能够长久的传承下去。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喜欢吃这种零食,如今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随处都可以购买到馓子,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这种零食仍然是老百姓最喜爱的食品之一。

三、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又称作糖葫芦。这是一种民间传统小吃,也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一种零食。每到冬季大街小巷都会有糖葫芦的叫卖声,偶尔吃上一串美味的糖葫芦,既能够美容、养颜又能够开胃、促进食欲,如今已经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零食之一。

1. 冰糖葫芦的产生

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吃糖葫芦,只是那时候没有白砂糖或者冰糖,糖葫芦制作方法和现在有一定的区别。唐朝糖葫芦制作比较简单,在山楂的表面,裹一层甜味的液体或者蜂蜜,就形成了最早期的糖葫芦。

2. 冰糖葫芦的功效

宋朝时期,冰糖葫芦逐渐在民间盛行。相传南宋时期宋光宗的一位贵妃生病,经常食欲不振,偶尔还会出现呕吐和腹痛的症状。御医为其诊脉之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植)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

使用这种方法来治疗,不到一个星期贵妃的病就大有好转。后来这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就把唐朝传承下来的制作方法,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改进,将山楂果子穿成串儿,并且在外面包裹一层冰糖,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吃的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用山楂这种水果制作而成,口味酸酸甜甜,具有一定的促消化和预防积食的作用。尤其是经常吃一些肉类食物,就会导致消化不良,适当的吃一些冰糖葫芦,不但能够促消化,而且可以增进食欲。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植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山楂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平时经常吃冰糖葫芦,还能够起到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等的功效。

笔者认为,冰糖葫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物,而且能够起到促消化的作用,但是这种食物比较甜,吃多了会影响到人的牙齿健康,还可能会诱发龋齿等危害。所以喜欢吃冰糖葫芦的人,平时吃完之后要及时漱口或者刷牙,一定注意口腔卫生。

四、消暑解渴的酸梅汤

唐朝时期由于国力强盛,各个国家和民族经常互通有无,同时也促进了美食业的发展。夏季天气炎热,人们比较喜欢喝酸酸甜甜的酸梅汤来解暑,还能起到去暑燥和促进消化的效果,也是唐朝女孩子比较喜欢的一种饮品。

酸梅汤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通过乌梅、桂花、冰糖、蜂蜜等材料相调配,制作成酸甜爽口的饮料。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缺乏的时代,酸梅汤已经是一种很好的零食,并且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酸梅汤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饮料,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首先将乌梅干和山楂用水泡开了之后,加入少量的桂花或者甘草之类的中药,再将大量的水注入锅中烧开,煮沸之后放入冰糖或者蜂蜜,大概熬煮六七个小时,就制作而成了美味的酸梅汤。

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吃”一直情有独钟,不论是美味的酸梅汤,还是可口的冰糖葫芦,都能够起到保养身体的效果,所以古代传承下来的零食,都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同时表现出古人更重视身体健康、珍爱生命。

结 语

零食是正餐之外的食物。大多数休闲食品、干果、饮料都被称之为零食,零食具有解馋、促消化的作用,老人和孩子喜欢吃零食,适当吃零食还有益身心健康。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吃零食来排解烦恼,所以自古以来,零食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吃货不仅在现代有,古代也有很多人喜欢吃零食。冰糖葫芦、蜜饯、糖画、茯苓饼、酸梅汤,等各种既健康又美味的零食,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吃零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因为零食大多都是甜食,吃多了容易牙痛。所以再美味的食物也要适可而止。

【参考文献】

徐文静《冰糖葫芦也治病》

曹继磊《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

孔令伟《天津民间糖画艺术的发展、特征与现状》

刘飞龙《甜滋滋的艺术--传统食玩"糖画"发展探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