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电影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一家老牌电影公司,很多80后童年时接触到的“武侠片”,多数出于这家电影公司。

邵氏电影公司,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上海的“天一电影公司”。

1925年,邵氏电影公司成立,邵氏兄弟中的老大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弟邵邨人负责制片兼编剧。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去新加坡、马来亚开拓南洋市场。

1950年,邵氏兄弟将电影事业转入香港,将当时的南洋影片公司收回并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二哥邵邨人主持。

5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的成立,香港电影行业也开始出现了变数,“邵氏父子”以小成本制作见长,但是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潮流。而邵邨人也想入驻地产事业,于是开始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

1957年,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因不满二哥的决策,毅然接下了家族的电影业务。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SB”的大LOGO正式出现了。

如今的邵氏虽然说没有了当年的霸气,但还是可以称为香港影坛巨头。回过头来看,邵氏在整个电影发展历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香港电影业百花齐放的局面。

1959年到1979年这二十年,邵氏电影公司飞速发展,特别是前10年,几乎是邵氏一家雄霸香港电影界天下。当时李翰祥、张彻、胡金铨和楚原这四位东南亚电影业的名导演,都是邵氏旗下的。

李翰祥擅长于文戏,开创了黄梅调电影,最早选用林黛担任主演。1958年拍摄出第一部黄梅调电影《貂蝉》,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后来还涉足于风月片、喜剧片、剧情片等不同的类型。

胡金铨和张彻是以拍摄武侠片为主,80后童年看过的那些武侠片基本都出自于这两位之手。那些一招一式硬桥硬马的招式和慢动作特写,作为其电影特色,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

楚原导演是“魔改”专业户,擅长将古龙的小说进行二次加工。在当时,楚原可谓是第一武侠导演,在影坛上掀起过一阵奇幻武侠热潮,不是还有过这么一句话么:没演过楚原武侠电影的,不算电影演员。可见楚原在影坛上的地位。

1970年开始,邵逸夫涉足香港无线电视台,开始经营电视业,也就是我们知道的“TVB”,并开设了艺员培训班,源源不断的为邵氏影视产业输送人才。

那时候几乎有点名气的电影明星和导演,全部都拍过邵氏电影或在邵氏工作过,再加上无线训练班的学员,这些人都可算是“邵氏子弟”了。像现在的名导尔冬升、动作片大鳄洪金宝等等,都在邵氏当过演员。

邵氏电影加上无线电视台,基本上垄断了整个香港乃至东南亚的电影行业。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银幕上带有“SB”logo的电影开始少了下去,诺大的电影企业仿佛停滞了。

邵氏电影公司,采取的是一种近乎“家长制”的管理模式,内部高层对待演职人员态度十分严苛且专制,虽然说这种方式很能培养演员的基本功,让导演也能潜心专研剧本,但克扣拍摄成本、薪资待遇低下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很多演员和导演的不满,最终导致许多邵氏子弟出走,还有不少人自立门户成为了新一代电影公司的创始人。

1966年,邵氏四大导演之一的胡金铨就因为拍摄理念的冲突离开,后来,他在台湾拍出跨时代的《龙门客栈》,打破了整个东南亚的票房纪录。

1970年,已经是邵氏首席执行官的邹文怀也出走了,而且还带走何冠昌、梁风、陈自强等一批实力干将,另起炉灶创立了嘉禾电影公司。

1971年,李小龙回港想找邵氏合作,但邵氏拒绝了李小龙开出的1万美元片酬的报价。同年,嘉禾用1.5万美元2部电影的价格签下了李小龙。

1974年,“邵氏子弟”许冠文也离开邵氏,投靠嘉禾。这个事件最初是因为许冠文拿着自己写的《鬼马双星》剧本找邵逸夫谈合作,提出了合资拍片平分利润的要求,但邵氏当即拒绝。

后来许冠文去了嘉禾谈合作,嘉禾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还让他带着弟弟许冠武、许冠英、许冠杰,成立了嘉禾的子公司——许氏电影公司,“许氏四杰”成为嘉禾的得力干将。那年,《鬼马双星》以625万港元的票房,打破香港票房纪录。

1979年,嘉禾以480万港元签下成龙。虽说在这之前邵氏也有意继续与成龙签约,但因为此时大师兄洪金宝已经离开了邵氏成为了嘉禾的导演,所以成龙也因为师兄的面子选择了嘉禾。

1980年,由麦嘉、石天、黄百鸣、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组成的新艺城电影公司创立。他们七人也出自于“邵氏子弟”。后来,他们推出的模仿好莱坞大片的《最佳拍档》系列喜剧电影,大受好评。

转眼间就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虽然此时的邵氏电影已经完全停产,但经过邵氏电影公司所培训的人才,都已在外开枝散叶。嘉禾、新艺城等诸多新生派电影公司的骨干其实都来自邵氏。

时至今日,有人说“邵氏电影是消亡了”,就笔者看来并不完全正确。喜欢香港电影的朋友可以发现,如今的电影中或多或少都带着邵氏电影的味道,邵氏电影的灵魂依然还在,这也印证了那句江湖传言,“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影星出邵氏”。文/林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