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星空,與你分享排球資訊與快樂。

電影《中國女排》(後改名《奪冠》)是由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排國家隊領銜主演。

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這部原定於在大年三十上映的電影,被取消了原定的公映時間。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在影院欣賞這部被球迷們期盼已久的影片,依然遙遙無期。

中國女排三十年浮浮沉沉,爲中國體育事業帶來了許多榮耀,其蘊含的女排精神也被全體國民津津樂道。而與中國女排取得榮譽息息相關的有三位標誌性的重要人物,一是袁偉民,另外就是郎平和陳忠和。

在《中國女排》電影中,郎平由鞏俐來扮演,從電影中來看,鞏俐版的郎平可以說是惟妙惟肖,拿捏甚是到位。就連郎平本人都對鞏俐飾演的自己連連稱讚,並開玩笑的說“自己哪有那麼美”。

可與郎平的反應截然不同的是,陳忠和對黃渤飾演的自己頗有微詞。

據有的媒體透露,陳忠和教練甚至還向體育總局提出意見,要求拒絕上映《中國女排》,或者將自己相關的部分全部刪除。

陳忠和的理由很簡單,他認爲自己的形象在電影中被醜化,自己不想成爲一個丑角,而矛頭直指黃渤。

陳忠和是中國女排的功勳教練,曾經帶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重獲奧運冠軍,特別是雅典奧運會決賽那場驚天大逆轉也成爲了其代表作被廣爲傳頌。笑容謙和的陳忠和一直是一個儒帥。

黃渤醜麼?

至少黃渤應該是不帥的,想要表現儒雅確實存在難度。而且《中國女排》電影中有一段喫雞腿的戲份,確實與觀衆心中儒雅的陳忠和不太搭調。

黃渤被稱爲60億影帝,金馬獎、華鼎獎,各種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拿到手軟,可就連這樣一個成功的人,仍然無法擺脫長相的束縛。

無論黃渤多麼優秀,卻仍然無法擺脫丑角、笑星的定位,《中國女排》這一事件就是很好的證明,因爲很多人都覺得陳忠和害怕自己被醜化的擔憂很合理。

長得醜是一種什麼體驗?

很多人都說外表不重要,心靈美才是最好的。

可是,請捫心自問,你不想要一個好看的皮囊麼?你認爲外表根本無關緊要麼?

小學時,有個同學,別人放學都是媽媽去接,而他從來都是父親去。我們和他要好的夥伴從來沒見過他的母親。直到有一天,我們在校門口見到了一個阿姨來接他,而他卻哭罵着跑遠了,當時那位阿姨醜陋的臉龐上全是淚水,我們後來知道那是他不願提及的醜媽。

有句老話叫兒不嫌母醜,也許並不盡然。每個人都愛美,沒有例外。

長得醜,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單機遊戲,就連NPC都遇不到幾個。對人生來說,長得帥,長得漂亮的,生存難度是簡單級別,而長的醜的,生存難度是噩夢級。

長得醜的人真的與青春無緣。

別人在那懵懂的時候,總會收到幾封匿名的情書,品嚐青春的甜味。

而醜的人基本與早戀絕緣,有了自己喜歡的女孩也會處處閃躲,更沒有勇氣去表白。

長得醜是出生時便帶着的傷,在青春期時傷口慢慢開裂,讓人撕心裂肺又無可奈何。

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心靈是多麼美麗,他爲了替埃斯梅拉達復仇,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可我敢肯定,若卡西莫多與埃斯梅拉達都經歷了那場災難而倖存,埃斯梅拉達也不會愛上卡西莫多,不爲別的,就會因爲卡西莫多太醜。

現在冬日寒風凜冽,我開車看着外面騎電動車上班的女子,如果長的很美,我總會覺得她至少有個車開,不應該遭此罪過,而看的不漂亮的女子,卻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

醜其實就是一個標籤,需要一個人用一生來買單。

就像黃渤演不了儒雅的陳忠和,王寶強也演不了羽扇綸巾的諸葛亮。

當然,醜並不能影響黃渤的優秀,人總有短處,揚長避短纔是人生取勝之道。

回到話題,還是繼續談中國女排。

不得不說偉大的精神總有催人淚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撓、英勇頑強、團結奮鬥的拼搏精神,中國女排在極其艱難的情形下創造了一個個奇蹟,贏得了一場場蕩氣迴腸、慷慨壯烈的史詩般勝利,最終在里約賽場再次贏得金牌,再次在奧運賽場奏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高高升起五星紅旗。

這種感動整整綿延了近40年。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冠軍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於中國女排,成爲這支光榮集體的強大基因。儘管其間幾經挫折、磨難、沉浮,但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於國際賽場。在最艱困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一次次奮起,而沒有絲毫放棄。這種愈挫愈奮的堅強,鑄就了幾代中國女排的精神氣質,在漫漫歲月中豐富了中國女排精神的,成爲一代代中國觀衆熱愛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將女排視作"英雄之師"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師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獻和傳承。在中國女排漫長的奮鬥歷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們銘記,她就是郎平。在中國女排最需要、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她一次又一次放棄個人利益,不計榮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線,擔當起國人的期望與重任。

幾個普通鏡頭,留下了這種精神的感人瞬間:上世紀90年代中期,郎平從大洋彼岸歸來執教陷於低谷的中國女排,首都機場歡迎的人羣中,有她當年五連冠的老戰友,她遙遙地向着戰友們揮手示意,無聲宣示着振興這支英雄之師的意志。幾年前,老隊友陳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慟中堅定了重回中國女排、續寫中國女排輝煌的信念。

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陳招娣忍着傷痛,與大家奮戰到奪冠的最後時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傷的陳招娣"背上領獎臺"的骨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戰鬥情誼。這一切,賦予女排精神鮮活、實在的內容,成爲郎平的生命意志。

奧運賽場,向來是最高強度的競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較量。競技者自身的潛力與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發、昂奮、高漲、磅礴,形成氣吞山河的力量。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韌勁,中國女排硬是咬下了這一場場硬仗,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寫下了新的傳奇。這是拼搏精神的勝利與壯歌!。

中國女排在里約再度奪冠具有重要啓示意義--在日益崇尚訓練條件、獎金待遇的當下體壇,拼搏精神彌足珍貴、永不過時、必須弘揚!

中國女排在奧運賽場寫下的新的壯歌,將鼓舞國人在感動落淚之時,用踏踏實實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點滴奉獻匯入時代大河。

女排精神不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