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意味着清朝和反清勢力之間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在武漢的黎元洪和上海的黃興爲了加速清朝統治的結束,都把主意打到了袁世凱身上。偷偷與他通信,向他承諾,如果他能幫忙結束清朝的封建統治,那麼未來新成立的民國,必定由袁世凱擔任大總統。

這麼大一個餅畫給袁世凱,他能不動心嗎?於是他一邊在老家養老,卻一邊未雨綢繆,暗地裏養精蓄銳,跟自己以前的幾個心腹天天商量着怎麼逼溥儀退位。

當時的孫中山還在國外當說客,做着只憑一張嘴就能讓外國人和華僑華裔給他捐款的美夢。他根本不知道國內的情況,也不知道黎元洪和黃興跟袁世凱來了這麼一個合作。

後來還是黃興看國內的局勢已經明朗,中華民國的成立幾乎是板上釘釘,才發電報讓孫中山趕緊回國,不然這大總統的位置可能就沒他的份了。

這個時候,孫中山才明白了這其中的一切緣由。他其實心裏也明白這是目前最好的辦法,誰讓袁世凱有這個能力和聲望呢?但是他心裏又的確不好受,自己忙前忙後,張羅折騰了這麼多年,眼看是要獲得成功的時候了,卻要把這勝利的果實拱手相讓給別人。

所以,黃興一讓他回國,他立馬就掐着點回來了。一回到上海,剛好趕上中華民國的臨時中央政府選舉臨時大總統。而他在革命黨人中的聲望一向頗高,而且又剛從國外回來,大家都以爲他募集到了很多資金,可以支持民國政府的成立。於是,幾乎是一邊倒的選票,都選舉了孫中山爲臨時大總統。

可實際上,他當時在國外過得很慘,還在餐館裏打工。而他遊說的那些國家和政客以及財團,沒一個明確表態會支持他的。他自己都說除了帶回了一個滿身心革命鬥志的自己,一分錢都沒帶回來。那些人還以爲他在開玩笑呢,一點兒不生氣。

這個時候,袁世凱卻不願意了,明明說好了我幫你們趕溥儀下臺,你們選我當總統。這怎麼我這邊還在努力工作着,你們那邊卻已經自顧自的選總統了?於是,袁世凱寫了封信過去,對孫中山明裏暗裏的冷嘲熱諷,委婉地表達着自己的不滿。

孫中山是何等聰明的人,當然看得出來他是什麼意思,可是當下清朝還在,封建社會仍然沒有結束,而有能力快速解決這個問題的只有袁世凱。

所以他不得不做了一回小人,在信裏安撫着袁世凱,說是爲了黨內的工作方便開展,自己纔不得不做了這個臨時總統,但是其實就是一個小管家,暫時幫袁世凱打理罷了。只等袁世凱推翻清朝統治,這大總統的位置,他還會擦得乾淨光亮,站在旁邊等袁世凱來坐呢。

袁世凱收到回信,這才把一顆心放回肚子裏。同時他也感覺到了時間的緊迫,明白如果自己再打太極不真的出把力,可能這到手的肥肉就要被別人喫了。

於是他藉着自己被刺殺的由頭表明立場,又讓同盟會和外國公使對清廷施壓,他在旁邊煽風點火,最後終於嚇退了載灃和隆裕太后,讓溥儀順利退位,結束了清朝幾百年的統治,也結束了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歷史。

好,袁世凱這頭已經兌現了他的承諾,他就開始催黎元洪、孫中山等人兌現承諾了。黎元洪、黃興等人倒是覺得沒問題,以袁世凱當時的影響力和能力,他也是當下最適合做臨時大總統的人選。

可是,孫中山卻不願意了。

他纔剛做上大總統,屁股還沒捂熱呢,就要讓位?他甚至已經開始排兵佈陣,做好了要跟袁世凱打仗的準備。可是黨內的許多大人物都開始勸他,現在讓袁世凱做大總統是最好的選擇,既不能失信於人,也不能在他們的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以卵擊石,自找不痛快。

孫中山也不是那種拎不清的人,左思右想,的確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嚥下這口氣,大度地讓出了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跑去躲起來搞鐵路建設,眼不見心不煩。

但是,他在臨走之前,還是又擺了一道袁世凱。原本在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實行的是總統制,國內的一切都聽總統的。可如果袁世凱要做總統,就必須接受內閣制,意思是總統要被內閣約束,而內閣的第一位元首就是宋教仁,他可是最不待見袁世凱的。

可惜宋教仁在去赴職的途中遇害,讓孫中山的計劃流產。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終於成功成爲臨時大總統。這一段幾個大人物之間的勾心鬥角也終於告一段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