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唐太宗有一次在後花園賞玩一隻鷂鷹,結果魏徵到了,他十分害怕,就把鷂鷹藏到懷裏。魏徵其實早已看到,但故意跟他說了很長時間的問題,結果到魏徵離開後,唐太宗發現懷裏的鷂鷹竟然憋死了。儘管唐太宗很傷心,但他最後不僅沒有怪罪魏徵,還嘉獎了魏徵,因爲唐太宗深明大義,他深知,魏徵做事的所有出發點都是爲了他和他的王朝所着想。

這要把一般皇帝,肯定會遷怒於臣下,但唐太宗沒有,他格局格量都非常人所能比擬。

一般人待人處世喜怒哀樂不由中和而來,而是任私慾氾濫,當然是違仁違理的,而孔子的弟子顏回在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怒,即使不得已時的怒,也是發而皆中節,任道而怒,怒而得當,怒不過分,他更也不會遷怒於人。

再看一下我們歷史上朝廷是如何選拔人才的。

周代以“鄉舉裏選”的方式,即由“鄉老”(族長)等選拔本鄉土的賢士,經過地方長官的層層上貢,直達中央。上貢到王的賢士,由王親自考試,內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會中,只有統治集團家族的成員纔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爲知識分子,國家機構的各個組成部分,實際上主要由統治集團內部成員所世襲領有,具體表現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祿”制度。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高祖十一年(前197年)劉邦下詔命令各級臣下舉薦賢才,形成後世鄉貢的最初形態。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五年(前165年)又兩次下詔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對被舉薦者採用策問的方式進行考試。

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詔令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後來兩科逐漸合併爲一科,稱爲“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舉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魏晉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爲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到唐太宗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爲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科舉在傳承中華經典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影響至今,比如很多經典聖人之書,正因爲科舉中要考,所以纔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去讀,去背,去理解,去詮釋,去繼承,然後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

我們從這個簡短的人才選拔歷史過程中就不難發現,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在盡力改進前朝在選拔人才上的不足,避免犯前朝同樣的錯誤,——這樣歷史進程纔會被推向更好的一面。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少犯同樣的錯,或是直接做到同樣的錯絕不犯第二次,這樣人自然就會越來越完善。

學的本質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是持續修身的過程,是守仁不違仁的過程。顏回修身的途徑,也就是好學的表現,主要就在他不遷怒於人、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他在這兩點上下的功夫之深,是其他師兄弟們所不及的。

魯哀公問孔子:“你那麼多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最是好學,他從不遷怒於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只是他不幸因短命過早的死去。現在好像沒有那樣的人了,顏回去後,我再也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了。”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