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出門買菜也成了一件困難事。宅在家裏的歐洲人乾脆把陽臺開闢成小菜園,種上西紅柿、土豆、黃瓜、草莓等蔬果,不僅能打發時間,培養了種菜技能,還體驗了難得的都市田園生活(如圖)。

種菜熱情“井噴”增長

“歐洲都市人的種菜歷史並不悠久。”德國中央園藝協會專家哈梅萊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第一次熱潮發生在19世紀初,當時歐洲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大批人口從農村遷居到城市。許多人收入低微,城市貧困問題十分嚴重。那時,法國巴黎在一些慈善機構的建議下,率先推出“菜籃子工程”。市政府把一些城市周邊的荒地開闢爲菜地,再分爲若干小塊,分發給自家沒有花園的貧窮家庭,並由民間協會管理。這一做法很快傳到比利時、德國等歐洲國家。人們在菜園種菜,豐富自家的餐桌。菜園裏也成爲這些家庭的活動場所。

第二次種菜浪潮發生在二戰中。爲了應對戰時食物短缺,歐洲各地的民衆在政府的號召下,開墾自家院落和公園空地種植蔬菜。最有名的是英國,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把確保人民喫飽的重任交給了農業大臣伍爾頓爵士。伍爾頓爵士搞出了一個“爲勝利種地”的行動,鼓勵民衆利用周圍的一切空地來種菜,如公園的草地、自家後院,甚至是德軍空襲炸出來的土坑。包括海德公園在內的倫敦多個公園也被開闢成戰時的菜地。不過二戰後,英國人很快就實行了“退耕還花”。

“如今,歐洲掀起第三次種菜浪潮。這次地點是在每家每戶的陽臺上。”哈梅萊恩說,一直以來,陽臺是歐洲人家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歐洲人喜歡把陽臺開闢成一個“空中花園”,種些天竺葵、矮牽牛、矢車菊等盆花,再放上躺椅、小茶几,並支起一把遮陽傘,看起來“很有身份”。近年來,隨着有機風潮的慢慢興起,蔬菜價格的不斷提升,加上歐洲高層住宅樓越來越多,陽臺也越來越大,許多家庭也開始打破“禁忌”,在陽臺種菜。尤其是這次疫情中,民衆種菜的熱情呈現“井噴”增長。

陽臺種植經濟

儘管陽臺種菜不會帶來高回報,但歐洲人一點也不馬虎。歐洲各國都有專業的園藝市場,這裏可以購置品種繁多的菜籽。這些菜籽的包裝上都有圖片,還介紹種植的時間、注意事項等。價格從0.5歐元到5歐元不等。園藝市場還可以購置種植土、肥料以及各種花盆。

買來菜籽和材料後,歐洲家庭會對陽臺菜園進行一番設計,用好每一寸地方。歐洲人的陽臺大多也是朝南,陽光充足、通風良好。他們會在陽臺種植黃瓜、番茄、西葫蘆、青椒等蔬菜。朝東、朝西陽臺爲半日照,他們則種些喜陰的蔬菜。

至於歐洲人最喜歡種植的蔬果是什麼?歐洲新聞電視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土豆、西紅柿、草莓位列前三名。歐洲人把土豆當作主食,西紅柿則是意大利麪和比薩餅的調料,草莓很容易種植,又美味可口。

許多歐洲家庭,還喜歡在陽臺種些藥草,如蒲公英、鼠尾草、迷迭香、薄荷、龍蒿、麝香草、甜菊等,這些草藥可以當作香料進行烹飪,或製作成各種飲料。

“陽臺種菜潮”也推動了歐洲的陽臺種菜經濟。德國中央園藝協會的調查顯示,德國家庭種菜的各種預算達到180歐元,爲德國經濟貢獻很大。有關陽臺種菜的書籍如《我的陽臺種菜日記》等也成爲暢銷書,電視臺也播出陽臺種菜秀,各種周邊產品也不斷湧現。

“曬自種果蔬”成新時尚

歐洲人把陽臺作爲社交的平臺。每到果蔬收穫季節,他們準會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在陽臺慶祝,一起品嚐自家種的蔬果做成的各種佳餚。不過因爲疫情,目前他們無法舉行此類派對,只能在網上“曬自種果蔬”。

《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在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上,曬出種菜成果的人非常多。不少網友都曬出了自己的傑作,有西紅柿、生菜、草莓、黃瓜、土豆、胡蘿蔔等。有的已經開花結果,還有的才冒出嫩芽。

索菲亞一家四口住在漢堡的一座高層公寓裏。她在社交媒體上稱,一家人終於圓了“農場生活”的夢,他們家24平方米大陽臺上種植了西紅柿、草莓等有機蔬菜和水果。一家四口從購置材料、種植、培育等都人人動手,尤其是家裏的孩子,看着幼苗一點點長大,非常自豪。種菜也增進了家庭和睦。

而家住倫敦的尤丹則打趣說,英國大部分蔬菜從歐盟進口,現在英國人學會了陽臺種菜,脫歐之後,再也不怕沒有蔬菜喫了。還有許多歐洲網友表示,在疫情中學會了陽臺種菜,未來仍會種下去。

爲了鼓勵民衆在陽臺種菜,柏林、倫敦、蘇黎世等許多城市,都在發起“自己種菜”的運動,幫助那些沒有任何種菜經驗的都市人學習如何把一小塊陽臺變成豐產的菜園。一些社區還發起鄰里一起種菜的項目。

“種菜文化也是歐洲危機的結果。” 德國社會文化學者馬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近年來遭遇各種危機,連英國女王也在花園裏種菜。這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人們越來越崇尚自己動手,崇尚無污染的生態蔬果。

德國中央園藝協會的數據顯示,歐洲願意喫自己種的菜的人越來越多。歐洲人喫的蔬果目前有近5%是自己家裏種植的。馬塞爾認爲,陽臺種菜讓歐洲人喫到自己辛苦種下的放心菜,還體驗一把田園生活的滋味。最重要的是,種菜和迴歸自然對人們的健康和幸福大有裨益。

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