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会吃败仗,也会割让领土,沙皇不堪受辱自杀

沙俄是世界上侵略性最强的国家,没有之一;因为它从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变成一个横跨欧亚的世界领土面积第一国家,实在不是吹的,全都是真刀真枪拼的。

因此,有人叫它战斗民族,有人叫它北极熊。

两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被送给一个民族,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可见沙俄是多么恐怖和英勇善战。

很多人认为沙俄在侵略扩张的时候,一向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都是它把别人打得服服帖帖,很少有被人打的。

但其实也是误传,风水轮流转,沙俄也有挨打的时候。

如同一场拳击比赛,比赛胜负结果更是要看双方的抗揍能力。

一说沙俄挨打,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想起20世纪初,那场酣畅淋漓的日俄战争。

横行霸道惯的沙俄帝国,被东方小国日本狠狠教训了一顿,被打得满地找牙,心惊胆战。

但鲜为人知的是,俄国被日本胖揍并不是第一次,半个世纪之前俄熊已经尝过挨打的滋味了。

大家对土耳其在2015年击落俄罗斯战机的事记忆犹新,当时新闻播出后,大家都觉得土耳其捅了马蜂窝,一场“核平土耳其”的戏码在所难免。

可是结果出乎意料,一向牛哄哄的大帝竟然一着急,选择了天高风云淡,把打掉的牙齿吞肚里了。

到底因为什么,有人说是怕北约,其实他除了怕北约,也土耳其,因为土耳其在一百年前曾经把沙俄打得嘴啃地(尽管那场战争土耳其有英法帮忙,但沙俄对土耳其确实心有余悸)。

十九世纪的时候,土耳其跟沙俄是邻居。

跟沙俄是邻居是件不幸的事,要么被吃掉,要么当它的儿皇帝,然后被吃掉。

因此沙俄跟土耳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剑拔弩张,从来没有和谐过。

在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位时(1462-1505年),奥斯曼帝国灭掉东正教的掌门者拜占庭帝国。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伊凡三世把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亚弄到家里敬如上宾,还娶其为妻,并宣布东正教为自己的国教。

从那以后,俄罗斯摇身一变成为东正教的掌门,发誓要干掉东正教的不共戴天的敌人奥斯曼帝国。

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宗教只是战争的遮羞布,沙俄的最终目的还是领土和扩张,宗教不过是个美丽可爱的幌子。

既然开打,就不愁找不到理由。于是,从1676年开始,沙俄就以为东正教报仇,为拜占庭复仇的名义发动了对土耳其的讨伐。

沙俄帝国也真够顽强,对于奥斯曼帝国这个硬骨头,他们毫不畏惧,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对其进行蚕食。

在8次连续不断的对土耳其战争中,奥斯曼帝国丢失大片领土,被搞得支离破碎。

但即便如此,沙俄也不满足,它的胃口非常大。于是它一边吞并领土,一边孜孜不倦发动奥斯曼帝国的东正教徒弃暗投明,发动起义,希望奥斯曼帝国扑通倒地。

1853年2月,尼古拉一世郑重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一、把圣城耶路撒冷教堂置于沙俄的保护之下;二、奥斯曼境内所有信仰东正教的教民置于沙俄保护下;三、土耳其军队从黑山撤走。

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虽然弱但并不傻,他一看沙俄这三个条件如果答应了,等于是让自己把巴尔干半岛和耶路撒冷拱手交出,把自己的领土交给沙俄管理。

因此,苏丹就断然拒绝了沙俄的无理要求。

其实尼古拉一世正希望奥斯曼那边拒绝呢,不然没法开打。

谈判桌上拿不到的,就通过战争手段拿到,这叫异曲同工,条条大路通罗马。

于是,早就做好准备的沙俄军队露出獠牙,张开血盆大口,吞向奥斯曼。

五个月后,土耳其的两个公国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位于东欧)被沙俄一口吞下。

十一月下旬,沙俄海军又在锡诺普海战把奥斯曼帝国的舰队打得溃不成军,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

土耳其海峡眼看就被沙俄控制,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危在旦夕。

锡诺普海战把奥斯曼帝国打趴下,却把英、法打醒了。

他们明白,一旦沙俄控制了土耳其海峡、那么地中海也会被沙俄拿下,到那时就没有了英法的好果子吃,因为那是英法的势力范围。

唇亡齿寒啊,英、法马上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宣布声讨沙俄,坚定不移跟奥斯曼兄弟站在一起。

于是在1854年1月,英法舰队25艘战舰浩浩荡荡开赴黑海作战,为奥斯曼兄弟站台,克里米亚战争拉开大幕。

2月沙俄跟英法断交,双方正式开打。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从高加索、波罗的海、堪察加半岛、白海等地向沙俄军队发起攻击,牵制沙俄军队。

1854年2月23日,第一批英国陆军上船前往土耳其,预示着地面部队进驻。

1854年2月27日,英法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罗斯在两个月之内撤离侵占的奥斯曼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沙皇吞下的肥肉怎肯吐出去,予以拒绝。

1854年4月,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六周之内一鼓作气要拿下沙俄的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英法联军靠着先进的线膛步枪和人数优势,把沙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原来跟沙俄站在一起的普鲁士和奥地利见势不妙,宣布中立,给沙俄来了个釜底抽薪,沙俄真正陷入了孤军作战的状态。

更糟糕的是,沙俄的猪队友转眼变成了神对手。

1854年6月3日,奥地利出动大军开进到匈牙利与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边境,枪口对准俄罗斯,向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罗斯立即从所占领的两公国撤军。

半个月后,奥地利又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公开"叛变"。

好基友的叛变让沙俄很受伤,但不屈不挠的俄熊还要硬着头皮打下去。

6月22日,俄军统帅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亲自指挥对斯里查要塞的围攻,但遭遇惨败,不但没有拿下要塞,统帅也挂彩了、

打到7月28日,俄军丢掉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俄军弄得两手空空。

沙俄这时候心里发怵,有心求和,但英法不依,打算痛打落水狗,扩大战果。

就在沙俄心神疲惫,惊魂未定的时候,又一个不利的消息传:1855年1月,撒丁王国向沙俄宣战,出兵15000人到克里米亚,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墙倒众人推,沙皇气壮如熊的家伙也扛不住了。

基友的背叛,战场的失利让尼古拉一世非常难堪,本来是去吃大餐的,结果被别人当大餐吃了,真是情何以堪?

为避免成为人肉汤,只有自己先到那边去,那样一来,讲究食品卫生的欧洲人不会把自己当成火锅食材了。

于是在2月18日,熊老大尼古拉一世端起瓶子一饮而尽,不过不是伏尔加,而是敌敌畏。

尼古拉一世自杀后,亚历山大二世接过革命重担,继续死磕。

同年9月8日,塞瓦斯托波尔也丢了,克里米亚半岛插满了英法军旗。

亚历山大二世一看不能再玩了,再玩沙俄就缩水到娘肚里去了。

于是当年强迫大清签约的一幕在巴黎重演,不过沙俄是从吃人者变成被吃者。

1856年3月,沙俄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多方在巴黎签订和约,克里米亚战争闭幕。

经过此战,俄熊把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把多瑙河口、南比萨拉比亚、卡尔斯等地割让给土耳其,所谓的对圣地教堂、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也不要了。

侵略就像玩火,玩不好引火烧身;扩张有风险,讹人要谨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