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魯迅《隨感錄三十五》:

大官說保存國粹,是教留學生不要去剪辮子的意思。

魯迅先生所針對的,明明是他那個時代的幺蛾子,但現在再讀先生的文字,又覺先生頗具遠見,說的彷彿就是現在的人。

保留國粹當然是應該的,但如果將所有過去之物,毫無區別的一概保留,連裹小腳和留辮子也當作國粹對待,那就簡直可笑。

裹小腳和留辮子的形式如今確實沒有了,但封建,磚制和毒菜的遺毒,卻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幾十年前被魯迅先生和開國領袖們斥爲糟粕的《二十四孝》,如今就經常在全國各地被當成國粹提倡,而至於武昌知府要求百姓感恩,更是大清朝“雷霆雨露皆皇恩”邏輯的翻版一樣。

現實如此,德先生和賽先生總是步履蹣跚,甚而被麻木的愚民所牴觸,進展緩慢,而封建,磚制和毒菜的BING毒,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一有機會就要借屍還魂。

國粹無疑便是這些鬼魂最鍾愛的屍體,本來是中華文明遺留的載體,但一旦摻雜政治,摻雜意識形態,便發出陣陣惡臭,令人作嘔。

比如中醫是國粹,能治疑難雜症,本來是好事吧,但具體到某個醫院,就可能變成中醫應該壓倒一切,甚而演化爲一場沒有硝煙的權鬥。

中西醫之間口水斗爭,總是比科技的競爭來得容易,既然通過勾心鬥角和引導輿論,一夜之間就可以操控一切,又何必像張仲景李時珍那樣,老老實實研究幾十年?

二、

魯迅《論毛筆之類》:

與其勸人莫用墨水和鋼筆,倒不如自己來造墨水和鋼筆;但必須造得好,切莫“掛羊頭賣狗肉”。要不然,這一番工夫就又是一個白費。

“保留國粹”所最忌諱的,莫過於以“保留國粹”的名義,消滅一切“非國粹”。

比如毛筆是國粹,但書寫和攜帶太麻煩,就不如非國粹的鋼筆和墨水方便。

但是一些義和團式的AI國人士,偏喜歡拿這個做文章,將不使國貨,不用國粹的同胞,統統歸於“二鬼子”和“賣鍋賊”的行列,斥之爲崇洋媚外,甚而義憤填膺,上綱上線,不能傷千里之外的洋人,卻將身邊的同胞整得遍體鱗傷。

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

想真正愛惜這個國家,愛惜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保留國粹,有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需要做,把過去遺忘的記起來,把過去砸掉的補回來,把過去耽誤的學起來,沒有幾十年幾百年的功夫,是無法發揚光大的。

靠磨嘴皮子,打嘴仗弘揚國粹的,多是跳樑小醜。

被弘揚的國粹,也需符合現代人的便捷才好,使得國粹從技術上完全碾壓洋貨,纔是王道,否則口口聲聲說國粹好,申請了許多國粹研發經費,卻肥了個人的腰包,再弄出一些華而不實的玩意兒出來騙人,那可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國粹,不能淪爲一門生意,尤其不能利用國民的拳拳AI國心,去忽悠國民。

記得前些年我國與東瀛交惡,而本邑要開一個攝影大會,便有小青年星夜去燒東瀛旗,以表AI國,與會諸攝影家紛紛叫好,但我一眼望去,攝影家所使用的相機設備,竟然沒有一臺國貨,其中至少三分之一都是東瀛品牌,這場面就很尷尬。

更尷尬的是,在場的人,沒有人以此爲恥。

誰尷尬呢?正是他們口口聲聲愛着的國家。

三、

不懂什麼是羞恥心的人,從來不會真正地反省自己,也就不懂得什麼是愛。

愛不是佔有,更不是耍嘴皮子,不是你覺得你愛你就什麼都正確,而需要踏踏實實地行動,老老實實地作爲。

這恰恰是愚民和懶民們所深惡痛絕的。

讓他們從心靈上反省,就像抽他們的筋剝他們的皮一樣。

反而口水AI國,就很容易,也很廉價,而且政治正確,於是很多真正的國粹,都毀於或耽誤於號稱AI國的人手裏,而指望這羣口水AI國者去弘揚國粹,無異於與虎謀皮。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魯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