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馮唐

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語出《儒林外史》,意思就是告訴大家,在古代當地方官,有不少油水。

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官員,當官都是爲了發財或者升遷,也有很多的地方官,爲官一任造福一方,被當地鄉民所銘記,費甲鏸就是其中之一。

康熙四十六年《平遙縣誌》記載:費甲鏸,陝西咸寧人

咸寧縣在民國時期早已併入長安縣,今屬西安市長安區。

明萬曆三十七年,即公元1609年,費甲鏸參加鄉試並中舉,後以舉人身份出來做地方官。

明崇禎四年,即公元1631年,費甲鏸出任平遙縣令。當時明王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各地天災不斷,民心不穩,流寇四起,平遙鄉民苦不堪言。

費甲鏸到任以後,輕徭薄賦,清理冤獄,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受到了平遙人民的交口稱讚。

費甲鏸不僅詩文寫得好,而且還有“鎮練之才”,能夠編練兵勇,抵禦流寇到平遙侵擾鄉民。

《遙侯關西費明府去思碑記》記載:費甲鏸“佩劍巡城,枕戈待旦”,頗有儒將的英雄氣概。費大人的才能,被平遙父老奔走傳頌,傳到了鄰近的汾陽縣。

汾陽縣的士紳紛紛向縣府請命,要求調費甲鏸大人去汾陽做知縣。汾州府是平遙縣的上級單位,而汾陽又是當時汾州府衙的所在地,所以汾州士紳的請命,受到了汾州府衙的重視,他們將汾州士紳所請,上奏朝廷,朝廷竟然照準他們所請。

於是,費甲鏸在任平遙知縣兩年之後,突然又被調任汾陽。

幾日之後,費甲鏸就從平遙縣城啓程,前往汾陽。

因爲從平遙到汾陽距離很近,所以費甲鏸沿途,受到了平遙人民的沿路挽留,所謂“父老兒童莫不攀轅號籲,香案車塵絡繹不絕,直至平汾之界”。

然而讓人惋惜的是,費甲鏸僅僅到任汾陽不到半年時間,乾隆《汾州府志》記載甚詳,“太監閻思印同總兵張應昌軍汾州……賊至彰德,應昌等出兵進剿,甲鏸爲閻思印所逼,投井死”。

清朝人編的府志,自然不會說明朝人的好話,但是明末太監干預地方行政和軍務,的確也是事實,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敗亡,費甲鏸縣令被逼死的情形,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消息傳到平遙縣,鄉民們嘆息不已,“以肖像而祀”,“峴山而墜淚者懷念”。

費甲鏸被逼死一個月之後,也就是明朝崇禎六年六月,平遙人民立去思碑一座,以紀念費縣令。

爲費甲鏸作《遙侯關西費明府去思碑記》的平遙人劉三元,是明朝崇禎三年的舉子,平遙縣沿村堡人,曾任直隸欒城縣知縣。

劉三元與費甲鏸一樣,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在任欒城知縣期間,鞠躬盡瘁,造福一方,還根據欒城當地的土地特點,把平遙的蕎麥種子和種植方法在欒城全縣推廣,令許多當地百姓豐衣足食。

劉三元后來因爲政績卓著,而被擢升爲寧遠兵備道。

離任之日,欒城百姓涕淚相送,和費甲鏸離開平遙時候的場面非常相似。欒城人爲了紀念劉三元,不僅寫各種緬懷文章,還在劉三元活着的時候,就在欒城爲劉三元建了生祠。

1644年,清軍入關,劉三元恰好因爲父親去世,在平遙縣丁憂。

因爲劉三元能文能武,被平遙地區的反清義軍共推爲首領人物,率領義軍抵抗清軍入侵,無奈明朝大勢已去,平遙反清義軍不久即敗,劉三元流落江湖,後到他曾經當縣令的直隸欒城縣隱居,直到去世。

說明:以上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爲方便閱讀插圖,與人物事蹟無直接關係,請諸位看官注意區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