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結尾,是唐僧取經結束,騰雲駕霧把三藏西經送回大唐,正打算開壇講解,就被如來佛祖招回西天。

然後如來佛祖開壇講法,從佛祖到菩薩排列了好多,鬥戰勝佛、淨壇使者、八部天龍馬赫然在列,算是對佛派人員一次排座次,然後全書完。

相比《西遊記》,同爲四大名著的《水滸傳》也有一次排座次,這個九天玄女排下的名次,比西遊記西天諸佛更出名一點。因而也有很多人評論說《水滸傳》應該在英雄排座次之後就結尾,那樣才能把梁山好漢們的事蹟保留在最巔峯。

畢竟三打祝家莊,攻打曾頭市,多次擊敗官軍,誰帶兵來都得上山入夥,讓宋江一夥人風頭一時無兩,這時的梁山好漢纔是全書最巔峯的時候,如果在這裏結尾,就能把這種巔峯狀態保持下去,後面的故事留給讀者無限遐想,你可以想象宋江帶着李逵武松,奪了皇帝老兒的皇位,也可以想象魯智深林沖們面對金國鐵騎直搗黃龍。

但你肯定不願意看到像書上寫的那樣的結局。

按照原著中寫的,排完座次之後的梁山一百單八將,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打官軍,宋江讓樂和唱“早招安”。梁山形勢每況愈下,招了安又去徵遼國,打方臘(有的版本還有徵田虎一節),終於把水滸好漢們搞成死的死殘的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這樣一比較,似乎就能看出來《西遊記》作者的高明之處。

結尾在諸佛排座次,後面的故事當然就是從此師徒四人在西天過上了幸福滴生活……儘管我們知道孫悟空的性格與西天神佛格格不入,如來佛祖的摳唆,以及與彌勒佛的矛盾,與東方道教的對立,在書中全都沒在介紹,以後的血雨腥風,也全靠讀者腦補。

那麼,施耐庵沒這麼寫,是因爲他技巧不夠高明嗎?當然也不是,在我看來,是他更現實一點。

如果水滸故事結束在英雄排座次,固然很好,以後怎麼發展呢?現實點來考慮,終究逃不過兩條路,被招安或者被剿滅。在徽宗皇帝后來那幾年,即使不被趙官家滅掉,也會陷入金兵的包圍,想讓梁山一羣非正規軍隊去對抗金國,那不是“笑談渴飲匈奴血”,而是羊入虎口。

梁山,終究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實在的施耐庵把這些寫出來了,也讓我們看到轟轟烈烈的綠林好漢們,生活的並沒有那麼痛快,很多人,很多事,總會敗給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