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給小月亮(1歲5個月)做南瓜蝴蝶面,言言(3歲3個月)想喫,就自己拿鍋去煮。鍋裏沒放水,當然被我們所有人制止,他堅持不懈,就同意了。

給他抓了一些進去煮,他還要繼續放。用他的原話就是:媽媽,不夠,我要放多多的!當然被我再次拒絕,然後他就開始哭。一邊哭,一邊去抓,我到處去藏,放到他夠不着的地方,他就搬凳子墊上去抓。

於是我們就開始產生拉鋸戰,好幾回合。他終於崩潰大哭,急的直跳,之後在地上打滾,眼淚鼻涕滿臉都是。見我都無動於衷,然後開始說:媽媽抱抱。

一般,孩子要抱的時候,我都是第一時間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昨晚小月亮看到我也要我抱,我就沒法去抱他,他哭得更厲害。我把這兩小的帶回房間進行安撫。小的比較容易,給奶就不哭,大的比較難,哄了好一會兒纔好。

我發現言言接近3歲左右,哭鬧、撒潑的行爲越來越多。我情緒好的時候就好言相勸,不好的時候也罵過他,有一次比較嚴重,還把他給打了。但打罵的時候發現他哭得更兇,情況變得更糟糕。

於是,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我意識到打罵、指責都非常不好,雖然剛開始會起到震懾作用,但是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心裏傷害。以後會讓孩子怕你,或是變成討好型人格,嚴重的話會造成一個暴力孩子,他以後會覺得打罵是有效的手段,形成“暴力”的惡性循環。

因爲這,我買了一些育兒書籍,比如《正面管教》;看了一些育兒視頻,比如李玫瑾教授的,加入一些育兒社羣,閱讀一些大V的育兒博客。試了挺多方法,發現這一招特別管用,今天分享給大家,這招分爲4步:

1. 不指責不打罵不說教,就讓他大聲哭一會,發泄一下情緒;

2. 抱他離開事發地,儘量去人少的地方;

3. 肢體語言安慰,並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很想要某某東西是不是?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那你哭一會。然後摸摸他的頭,抱緊他,重複幾次“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很不舒服,媽媽知道了”。

4. 他哭着一會就慢慢停止了,等他情緒穩定了,就帶他去玩其他的,轉移注意力。

在晚上睡前,抱着他跟他一起當天發生的事情,先表揚他做得好的地方,再說他做得不對的地方,溫柔的跟他道理。

後來幾次,凡是遇到此類情況,我都是這樣處理的,發現效果很好。基本上我抱着他,明確告訴他我知道他的感受,安撫一下,他情緒很快就穩定下來了。

孩子發脾氣,不聽話5點原因

大部分家長都會遇到撒潑耍賴,崩潰大哭的孩子,哪怕名人也不例外。當寶寶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我查了一些資料,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孩子愛發脾氣,因爲他的大腦還沒“長好”

如果把人的大腦看成一個樓房,下層住着一個叫做 “杏仁核”的,作用是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上層住着“理性”,控制着一些高級分析思維功能,比如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如何控制情緒和管理情緒。

下層的“杏仁核”在孩子出生時就非常發達,所以基本上孩子一出生就會表達各種情緒,而負責理性的上層大腦,要等到人二十幾歲的時候才能夠完全成熟。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下層的杏仁核一衝動起來,上層的理性大腦拉不住,不知道怎麼管理這杏仁核表達出來的情緒,孩子就很容易鬧情緒,發脾氣。

2、3歲以下孩子的眼裏,宇宙是以他爲中心的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三山”實驗證明:嬰幼兒在心理發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他們把每一件事情都與自己的身體關聯起來。只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斷和理解事物,完全不能採取別人的觀點,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

簡單來說,在3歲以前,所有孩子都認爲“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是圍着我轉的,一旦不順他的意思,他就易燃易爆炸。

3、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不滿時,礙於表達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便會反抗、不聽話。

4、作爲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於孩子的關心,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5、曾因耍賴嚐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哭鬧來耍賴時,很多家長會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會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爲,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認爲只要哭鬧就有糖喫,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如何處理鬧脾氣,崩潰大哭的孩子?

明白了以上這些原因,在遇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就遵守兩點

1、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都是有情緒的,孩子有,我們也有。當孩子已經情緒崩潰了,家長能不能控制住自己就特別重要。其實一開始,媽媽們通常都能耐住性子哄,但隨着小傢伙的調子一聲比一聲高、一聲比一聲淒厲,怎麼說都不聽,媽媽的好脾氣也就用光了。尤其在公共場所更讓人難堪,媽媽很容易爲了速戰速決、擺脫丟臉的處境而點燃情緒。

其實,越是這種時候,越應該拿出耐心來,打、罵、發怒是想快速解決當下問題,是因爲無能爲力不知道怎麼辦了,就容易發怒。是覺得講道理都沒用,但是這很正常啊,你要知道,和3歲前的孩子講道理,講同理心,基本是沒用的,因爲他聽不懂。

3歲以上的孩子也一樣,畢竟還小,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方法和我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完全符合成人準則,不是強人所難嗎?

2、如何疏導孩子情緒。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採取這2點:

1、轉移注意力

小寶寶來說,“轉移注意力”這招真的屢試不爽。言言小時候我就是這樣做的,現在小月亮也是這樣。如果你在當時的事情上越跟他講,他就鬧得越兇。

科學原理是:小孩的注意力一般比較分散,專注力很短。當被其他事物吸引時,就會很快忘記現在發脾氣、不爽、哭鬧等不良行爲。但是你轉移注意力的事情要對孩子有充分的吸引力。

2.迅速說出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哭一會

我們大人不舒服的時候,尚且有時候會控制不住發泄一下,所以你怎麼能要求一個那麼小的孩子,說不哭就不哭呢?崩潰大哭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泄,不妨讓他完整地釋放一會,然後再告訴他什麼是對的或者接下來該怎麼去做。同時要理解他,當他的情緒被理解以後,再哭一會,釋放完了,孩子就心氣順了,接下來就好辦了。

3歲以上的孩子,採取這4點:

1、不要着急說教,哭一會兒沒關係

在孩子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是沒有能力來接受別人的道理的。即使我們大喊着“別哭啦!”、“你別鬧了!”、“趕快給我起來!”,孩子也聽不進去。

2、陪着他哭,給他安全感

孩子的情緒需要釋放,給他釋放的時間,在他哭的時候,不要走開,就在身邊陪着他。在他旁邊安靜等着,不去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也讓她明白,哭對媽媽不管用,不是能幫你達到目的的手段。

3、用肢體語言表示安慰。

這期間如果孩子需要,可以用肢體語言安慰他,例如摸摸頭、抱一下,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拒絕並不代表不愛他了。抱他,撫摸他,他可能會把你推開,推開的話,你再等一會,最後情緒差不多了,你抱着他說:“媽媽知道了”。

4、適當的時機溝通

也不一定在孩子哭完以後立即覆盤,找個時機告訴孩子你不允許他那樣做的原因,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媽媽要“溫和而堅定”,不要輕易妥協,比如危險的東西絕對不能碰。

繞過這3個坑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繞過這些“坑”,以免前功盡棄。

1:堅持你的原則和底線

已經說好的原則和底線,一定要堅守。在和孩子反覆溝通的過程中,無論如何,不能因爲孩子一直哭鬧、耍賴、滿地打滾就讓步。否則無論堅持多久、做了多少努力,都會前功盡棄。孩子會認爲,只要我堅持用這招,就能達到目的,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會哭鬧得更厲害,持續時間更長。

2:不要用獎勵的方式達到目的

許多家長會在育兒中採用獎賞的方式,譬如“你聽話這樣做,媽媽一會兒給你買個XXX”、“你現在別哭啦,一會兒媽媽給你買巧克力”……但其實獎賞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讓我們暫時獲得了對孩子的控制權。

孩子並沒能增進正確的認知,獲得成長,反而會對本來自己就應該做的事,要求代價和補償。而且,獎賞會變成對哭鬧、耍賴的獎勵,讓孩子覺得他越不妥協、越堅持哭鬧,能獲得更多好處。

3:過激行爲要糾正,但不能以暴制暴

有的孩子在耍賴、發脾氣時,可能會有一些暴力行爲,例如打人、咬人,甚至一些大孩子還會罵人。這些行爲必須要糾正,但無論何時不要“以暴制暴”。

3歲內的小孩子在情緒爆發時有過激肢體動作,通常是不知道,或者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覺得“手比嘴快”;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有可能是受“詛咒敏感期”的影響。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孩子不擅長疏導情緒的表現。作爲家長,要教孩子如何面對自我、引導情緒的正確方法,而不是盲目用暴力制止。

棉花說

處理孩子的憤怒,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立竿見影的辦法當然是打罵。《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我們從哪裏得到一個如此瘋狂的念頭,認爲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先要讓孩子感覺更糟?”

事實是,大聲訓斥、打壓孩子,纔會把事情越弄越糟糕。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李玟瑾教授曾經提到,6歲之前是兒童的性格養成是有關鍵期的,父母要在孩子6歲之前有意而爲的對孩子進行一些訓練,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其中就包括了要在孩子三歲左右進行說“不”的訓練,從而剋制孩子任性的行爲。

我自己會謹記併爲之努力踐行!

做父母,是一個不停成長的過程,上面這些方法,也許不能每次都能做到,但是如果能大多數時候做到,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父母堅持自己的原則,教孩子遵守規則,讓他成長爲一個品德高尚的大人,是我們的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