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倉皇逃到熱河。以前只是在沿海耀武揚威的洋人如今居然打到了“金鑾殿”,這對當時的清政府高層無疑產生了極大的衝擊。朝廷中如恭親王弈等一批有影響的人物開始對洋務產生了興趣,也有了想將外國的船炮長技取爲己用的想法。

其實,在清朝時期除了我們熟知的北洋艦隊外,還有一支遠強於北洋艦隊的強大海軍,在西方歷史中,這支艦隊被稱爲“中英聯合艦隊”,算是“借洋人之力”的產物。爲了建設這支艦隊,中國不僅投入了鉅款,連英國人都爲它準備了很多先進的裝備 ,但是,它卻因爲一些政治原因迅速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到了1863年的春夏交替之際,有一隻火力非常強大的艦隊從英國駛往了中國。

駕駛員是英國的海軍官兵,但是,船上的旗幟並不是英國的,而是一個同時具有中西文化的旗幟。這是當時中西合璧的第一面軍旗,其中的艦隊就是中英聯合艦隊,歷史學界把它稱作“阿思本艦隊”。但是,大清朝卻不願意承認其曾經與別的國家共享過這支艦隊的主權。

話說,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弈只好痛下決心從外國購買一支艦隊,裏面的武器全部來自於英國,官兵從英國海軍中進行招募。雖然,在對抗太平天國運動後,大清朝已經出現了財政赤字,但若不是局勢緊急,絕對不會拿出這麼大一筆錢來購買艦隊,而英國當局也對這件事情給予了高度重視。

在他們的議會多番爭論之後,才同意向清政府提供軍艦與海軍人才。不過,他們最主要的目的則是想表示與清朝的“友誼”,而不只是爲了錢財。但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就是這麼一支具有傳奇色彩的艦隊,卻在誕生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消失了,對於後世來說,真的算是一個未解之謎了。

當時,清政府不僅拿出了75萬兩購買軍艦,還把這件事委託給了英國的總稅務司李泰國辦理,希望這些裝備可以幫助前線的將領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而且,更重要的是,還要找一些會使用機械的人,可以幫助清朝訓練士兵。所以,在清政府的構想中,這支艦隊一定會成爲清政府最強的“保護傘”。之後,在清政府付了第一期款項後,英國政府批准了這個計劃。李泰國代表清政府和阿思本簽訂了一份有13項內容的協議,並聘請阿思本爲司令,任期四年。

在協議中,有幾點規定值得注意,那就是:阿思本只聽從李泰國的指揮,如果,他對清政府的條約不滿意,可以拒絕接受。但這一點,卻明顯是侵犯中國主權的條款,如果真的這樣做,那麼,艦隊將會成爲李泰國的私人武裝。然而,當兩個人還在英國商議這些事情的時候,殊不知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鉅變。

因爲,清軍圍攻了南京,使得太平天國的局勢越來越不利,清政府已經完全不需要依靠這支艦隊救急了。

之後,在1863年這艘艦隊開往中國的計劃制定完成後,李泰國便帶着家人回中國了。一羣年輕人結伴而行,回中國的路上非常開心。但是,當他們抵達北京後,旅途中的心情卻被一掃而空。

正如我們前面所料,清政府拒絕接受協議中的一些條款,要求艦隊必須接受地方政府的管理。此後,中英雙方因爲這個問題無法達成一致,便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的過程中,不管怎樣清政府都不同意由英國來管理艦隊,他們要求必須由中國人來負責。

後來,經過幾番辯論,雙方同意了這個要求,在阿思本之上設置一箇中國籍的總司令,由曾國藩與李鴻章推薦人選,而阿思本則擔任副總司令。至此,所有人都以爲這件事情成功了,並且,期待着艦隊與阿思本的到來。然而,在阿思本來到中國後,中國的一些官員卻不斷的籠絡他的將領,這個事情讓他非常生氣,直接開除了一部分將領。

之後,阿思本聽說中英雙方揹着他簽了一些協議的時候,他的反應就更加激烈了,堅決不同意另設中國籍統帥,且所有協議的基礎都要以他做爲最高統帥。自此,阿思本將所有的不滿都發泄了出來,他認爲:李鴻章非常的不守規矩,且想要削弱自己的權力,然後,駕馭所有的歐洲軍官。之後,阿思本和李泰國聯手與總理衙門起了衝突,還直接寫信給了恭親王,果斷拒絕了他們之前達成的協議。

最終,在申訴無果後,阿思本直接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48小時之內無法批准他和李泰國的協議,那麼,他就立刻解散艦隊。”因爲,在他看來,清政府違反了條約內容,一點都沒有信用度可言。最終,一氣之下,他告訴英國公使,想要把艦隊解散,自己也不願意留在中國浪費時間。

至此,這次購買計劃失敗,阿思本回國,李泰國被免去職務,但兩人都拿到了不菲的補償金。然而,艦隊雖然解散了,但是,一些將領卻留在了中國發展。阿思本回到英國後,擔任了炮艦艦長,由他帶回英國的那些船隊,都被英國海軍收購了。

諷刺的是,在這支艦隊解散後的11年,清政府又向英國採購軍艦,這支艦隊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北洋艦隊。其實,不管是李鴻章還是阿思本,不管是清政府還是英國,代表的都是各自的利益。所以,爲此發生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雙方都是以利益爲先的。

參考資料:

【《阿思本艦隊》、《赫德日記》、《帝國驕雄》】

相關文章